石雕大师吴松标: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25.04.2018  17:38

  吴松标成长于石雕世家,血液里与生俱来流淌着对青田石雕的热忱和敏感,凭借对石头的独特感悟、对现代美学的独到理解,融合学院派理论与民间艺术的具体实践,走出一条技、理、艺兼修的创作之路。

  秋日残荷绿意盎然

  雅安绿,这个名词你是不是听着有些陌生?就在杭州和平会展中心举行的“2018浙江工艺精品展”上,观众们有幸在“青上阁”展位上,从石雕大师吴松标的作品中,认识了这一石中新品——雅安绿。

  是的,有一种玉石绿,叫雅安绿。展览其间,许多从外地赶来的观众流连忘返,吴松标用雅安绿雕刻而成的“秋荷”系列作品,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风物?不妨探个究竟。

  还记得,那场四川大地震吧?地球带给人类灾难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无限欣喜。雅安绿,就是大地震送给人类的宝藏。

  “雅安绿是根据地域而命名的,是四川雅安出的绿色石头,也叫翡翠绿。”吴松标指着作品说,你看它色如翡翠,质地坚实细腻,是近三年才被发现的一种新石种,主要成分与田黄石、鸡血石、巴林石大同小异,并且在色泽、透明度、温润、细腻度上也与那些名贵石种平分秋色。

  雅安绿的优点不仅在于其肉质细腻、颜色鲜艳,其硬度比寿山最硬的旗降还硬,这也意味着雅安绿拥有一流的光水。近几年五大名石资源也随着不断挖掘,而日益减少,面临着资源枯竭的严峻问题,价格更是在不断飙升。然而,四川雅安绿石的出现,不仅为我国再添一新石种,它更有着广阔的升值前景。

  也因此,吴松标用雅安绿精心雕刻的“秋荷”系列作品,引来众多喜石、赏石、藏石之人,静静地观赏。

  幽者,人迹罕至,能独自清高,唯微风可识,鸟儿能知。不与现实的俗气过多沾染,才能保持这一特质,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多有向往。

  在花这一族中,荷花被喻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其香幽隐类似君子谦谦璞玉之德,清新隽永。如果荷花的格调跑到文人的书房,可用以入味诗文之美。如果以“秋日残荷”来展现雅安绿的天然,又多了一份真挚。

  吴松标选择的“秋荷”题材非常适合雅安绿的气质,也是为具有谦谦之德的观者而来。作品顶部的凹陷选择保留,而不是平掉,是因为从其处池塘的清水,滋润了荷花盛开时的盛景。三两只的小鸟回旋于残枝,让清幽的环境消除孤芳自赏的落寞感。

  这个时候,作为画外的我们,不能打破这个平静,只能于局外慢慢欣赏。等哪天身心疲惫之时,也可一头坠入,心情变化可带动一阵清风,让满院飘香。

  吴松标的文化自觉、艺术自觉为新时代的石雕艺术注入不一样的真实气息,充满花如解语应多事的味道。

  艺术想象来自生活

  人们从作品中发现,吴松标善于根据石雕载体和题材的不同,巧妙运用各种绘画、雕刻技法,从素描、油画、国画等艺术门类中汲取精髓,触类旁通,融会贯穿到自己的作品中。他也奉行传统出新,“攫取传统文化和技法的精华为自己所用,融入个人思考,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他创作的古朴悠扬的民居、波澜壮阔的山水,都让我们感受到现代美学基础上的新时代石雕。

  你看,那灵秀的镂空雕,使作品更显玲珑剔透、富于层次感,其技艺也是难中之难。“若要突破技术的极限,只有先继承优秀的镂雕技法,潜心磨练自身技艺,才能更上一层楼。”多年来吴松标着力研究镂雕创新的课题,其镂雕作品更富层次,更有内涵。就如竹林题材的创作,除却画面立体层次多,镂工精湛,营造了一个基于水平层面的平视意象,竹林之内更有“个中之境”若隐若现,抛却了传统的“无物可视”而又若有似无,令观者欲罢不能。“其实不是做不到,只是多做一些思考,多花一些时间,多想一些构思。这样才能留下具有时代意义的创新。

  令人欣赏的是,吴松标的创作取材自生活,取意于自然,作品极富灵性和思想,也自觉担负着对社会文化意识的呼唤。“大多时候,为了成就经典,往往反复雕琢一个题材,出成率不到1/10,极为苛刻。”吴松标这种追求完美的苛刻表现在他对生活真实的关注上,也是常人所难及。

  展厅里,看那“玉米”“生姜”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看那“孩童”“水鸟”活灵活现;看那他“新芽”“兔毛”在放大镜下仍清晰可见。“要在整体性与细节的逼真上下功夫,这样的作品才经得起审视。

  而这一切,得益于故乡的赐予。浙南山区,瓯江边上,塔山脚下,是吴松标的青田老家——一个地道的从农村中走来的孩子。“我这一生就是在与石头打交道。”吴松标笑言,家中6兄弟不断地在向石头学习宇宙之大,蚊虫之微,石头皆可为之,亦是此生一乐。

  如今,大哥吴松林现居巴西,买了一处水晶矿,因而专门从事水晶雕,让传统工艺走向世界。二哥留在老家青田,在县城里也开了一家石雕店;三哥吴松江扎根杭州;老四老六在上海,老五在北京,也都开出各自的店铺。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店铺,全都叫“青上阁”。

  石不能言最是可人

  中国现代最重要的大学者章太炎先生有一个重要遗愿,希望自己过世后能够安葬于浙江青田。理由是,他所钦佩的明代开国元勋刘伯温是青田人,他想永久地“近于刘氏之墓”。这件事他不是随口说说,而是郑重地托了青田人社志远,还亲笔写下了文书。他的学生陈存仁医生曾在《银元时代生活史》一书的第三章记载此事。

  章太炎先生是余杭人,他们这一代人,在故多之外另择归葬之地,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后来由于他还想葬在张苍水墓边,因此就选在杭州了。但青田这个地名,却深深留在了著名学者余秋雨心中。

  “我去青田时,沿途一直想着刘伯温、章太炎这两位顶级智者,心想这片土地实在是非同小可。”余秋雨在给吴松标作品集的序中这样写道:现在海内外对这片土地的最普遍赞叹,首先是青田石。有人告诉我,青田人只要在小小的行李里放几块青田石,即使不懂外语,缺少钱财,也能闯荡世界。著名篆刻家韩天衡先生说“青田石足以令玉称臣”,可见评价之高。

  中国有不少地方也拥有奇石奇木,成为远近艺术家纷至沓来之地,但青田人不同,他们让自己成了艺术家。他们用雕刀细细地刻凿着,创作着,让家乡的自然之宝变成了艺术之宝。吴松标把自己的生命与青田石融成了一体,几乎年年月月不离不舍。他知道山川大地把神奇的笔触留在自己家乡,因此要用心体察,用心揣摩,然后用自己的笔触延续自然的笔触,他的雕精品,都是恭敬地应顺着青田石本身的色彩、纹路、形态。看到自然留下了什么,就当作自然给自己下达的命令,虔诚地服从。在这个基础上,再以幽默的心态略做点化,让自然的遗留全部苏醒。因此,吴松标的石雕,是与自然的第二度“合作”,是把江南民居、青田农家的瓜果蔬菜、竹林花卉等付之于石雕。这些物象,本来就与青田石相邻而居,构成了千万年的和谐。

  现在,由青田石描摹出自己的“老朋友”再合适不过,也再亲切不过了。在这些石雕中,吴松标不仅表现了对青田石的充分了解,而且表现了对农家作物的细心呵护。两相交融,相得益彰。余秋雨认为,这是吴氏兄弟石雕艺术的精华所在。在这石雕中,青田石放软了身段来体贴人间生态,而农作物、吉祥物却又被固化为晶莹的实体而长年不朽。

  印石,本是中国篆刻文化的重要基材,在明清两代广被追寻。而青田石的印石,必定是其中特别绚丽、特别神妙、特别丰富的罕见高品。请看吴松标所选择、裁切、磨砺、制作的那些印石,其色彩、线条已到了让人叹为观止的地步。有的如长天晨昏,有的如大地流丹,有的如玄黄急冻,有的如洪荒结晶。

  吴松标,已成了青田水川的一部分,却又点化了青田山川固有美学。

  青田,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