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云居寺石经山大遗址保护工作启动——石经保护刻不容缓、难题不少

12.08.2016  04:12

  8月7日,夏日细雨中,在北京西南房山区云居寺景区,数百位佛家弟子和文物爱好者远道而来,循着先人刻经的台阶登上石经山,一睹千年藏经洞真容。

  2016年是云居寺创建1400周年,也是雷音洞佛舍利出土35周年。8月7日,石经山景区宣布向公众试开放,石经山大遗址保护工作同时启动,这也标志着云居寺石经山文物保护步入新阶段。

  时隔6年露真容

  作为首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云居寺虽偏居北京西南,却享誉海内外。石经山是房山石经刊刻起源之地、佛舍利出土之处,除了历经隋、唐、辽、金、元、明、清七朝接力刊刻的众多石经,还有以雷音洞、金仙公主塔、石凿古井等为代表的众多历史遗迹,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

  自2010年起,石经山景区因开展岩体加固工程始终处于封闭状态。此次对公众试开放的石经山景区包括一条千年古道、两处建筑遗址(上寺和曝经台)、两座千年古塔、三口山间古井、九处藏经洞遗迹共五大遗址。让人惊喜的是,九处藏经洞中的雷音洞开放洞内遗址,游客可近距离欣赏千佛柱,云居寺始建人隋代僧人静琬刻凿的146块石经也在展示之列。此外,上寺和曝经台两处建筑遗址均系首次与观众见面。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主任王得军介绍,石经山景区试开放时间将持续到今年底的山林防火季,其间观众参观不收取门票。

  房山区政协主席唐淑荣透露,石经山大遗址保护规划将在各部门协助下相继实施,其中管理部门将统筹规划石经山遗址本体保护、基础设施、遗址公园、考古研究、景观环境、开放展示等,力争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与周边的周口店遗址、金陵遗址、十字寺遗址、刘济墓等连成北京西南地区的大遗址片区。

  急需开展藏经洞文保调查

  提起云居寺石经山,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房山石经与云居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罗炤直言这是自己的“命根子”。据介绍,为了研究、保护山上遗迹,75岁的罗炤曾200多次登上石经山。近两年,随着山中珍贵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迫切,罗炤上山考察、研究更加频繁。

  2015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考古系、房山石经与云居寺文化研究中心组成考古队,对石经山进行调查和发掘,发现了一些重要文化遗迹,并出土一批珍贵文物,确定石经山是我国开凿镌刻过程最长的一处佛教刻经、供经遗迹。

  “房山石经保护刻不容缓。”罗炤言语中透着急切,“1956年,考古工作人员曾开启藏经洞,取出经版进行拓印。如今60年过去了,山体渗漏更加厉害,加之空气污染,雨水酸性强,石质文物最怕水,一会儿干一会儿湿,破坏特别大。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开展石经山洞内文物保护状况调查,对藏经洞内部进行系统监测,着眼于保护和病害治理。

  据了解,考虑到石经山开放后游客踩踏有可能对千年古道产生破坏,古道保护与栈道铺设工程已着手开展。另外,上寺和曝经台遗址保护展示与周边环境整治工程也同期进行。

  如何保护仍有争议

  围绕石经山经受雨水渗漏的难题,文物界对如何保护石经有不同看法。有人主张将石经转移到山下,建立石经博物馆,但如此一来,藏经洞遗址就会被改变,而原址保护的话又十分不利于石经保存。

  这一异议也多少解释了此前云居寺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却落榜的原因。在2006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大运河和云居寺两处文化遗产地入围,到2012年,最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已没有云居寺一项。

  罗炤坦言:“从保护角度考虑,石经要移到山下博物馆,就成了可移动文物。但世界文化遗产有不可移动这个标准,但一直在洞里保存的话,将来它有面临毁灭的可能。”面对这一两难选择,为使珍贵的石经能够传承下去,罗炤希望将其放到博物馆进行全面保护。1999年,云居寺就将10082块辽金石经迁到山下的地宫保存,恒温、恒湿、密闭和布满氮气的环境有利于保护。

  不过,也有专家提出,如果保护手段允许,还是尽可能原地保护为好,把石经搬走就破坏了石经山整体历史环境。搬与不搬,究竟如何决策,还要经过专家集体论证,最终确定方案须上报国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