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道士为什么要下山?

12.07.2015  12:13

王宝强在《道士下山》中饰演的小道士何安下

道士下山》和道教没半毛钱关系

一个不谙世事的小道士何安下,因为闹粮荒离开道观下了山,开启了一段奇幻之旅。一系列事件过后,领悟了“不择手段是豪杰,不改初衷真英雄”的道理。这是正在上映的电影《道士下山》里的故事。那么疑问来了,一般情况下我们都觉得道士是要在山上修行的,电影中却说这下山也是一种历练和修行,这是不是有些矛盾?

道士为什么下山?

对这个问题,微博上很红的道士梁兴扬(云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生,2009年加入道门,是全真龙门派第三十代玄裔弟子,出家于陕西终南山金仙观)说,道士下山,可能为了历练,也可能是要回家修行,另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还俗。“爱走就走,道教里有句话,宁劝人还俗,不劝一人出家。人要来出家,先考验。能不出家,尽量不出家。如果你真的要从事道教的教职工作,那要父母同意,家里同意。现在是三个月的考验期。但有些人三天都受不了,说你们这里静得可怕,晚上下雨,雨滴到地上,声音都特别大。还有人说,你们晚上八九点就休息了,也没啥娱乐,这跟关监狱差不多。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还是还俗吧。

因为《道士下山》的故事就发生在杭州,我们找到了熟知杭州历史掌故的作家仲向平。他认为:“道士主动下山是历练,回家是修行。但有时候是迫不得已下山,比如政府要取缔寺庙道观了,被迫寻找生计。在民国动荡时代,山上缺衣少粮,就有不少道士因此下山觅食,他们有的转行做了中医,还有的做了厨师,武术教练,算命先生……另外,还有一种下山,是学者型的高道做的,他们做的事寻常人做不来。他们要么不下山,下山肯定有惊世骇俗的大事发生。

杭州的道士下山都干了什么?

仲向平说,杭州是道教重镇,自古著名的道观很多,保存下来的有:葛岭的抱朴道院,玉皇山顶的福星观,黄龙洞,吴山上的城隍庙,伍公庙,余杭的洞霄宫,紫阳山上的通玄观,紫阳庵,重阳庵等。还有一些道观虽然没有了,但保存在了地名里:如龙翔桥(龙翔宫),开元路(开元观),佑圣观路(佑圣观)。而历史上,杭州的确有三位下山的道士,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

施肩吾下山开发海外仙山

第一位是唐代的施肩吾,施肩吾是富阳洞桥人,他为人熟知的身份是唐代诗人,最为著名的事迹是开发了台湾澎湖列岛。

其实,他就是一个下山的道士。小时候家境贫寒,因此发奋读书。唐宪宗元和十五年,施肩吾中头名状元,也是杭州地区第一个状元。但当时朝廷腐败,施肩吾不愿混迹其中。他没等朝廷授官,就跑到江西洪州潜心学道修仙,写了多部道家著作,如《养生辨疑诀》《黄帝阴符经解》等。隐居了差不多20年后,被称作华阳真人的道士施肩吾下山,做了一件大事。他先是返回故乡,给自己修了一座假坟。然后率领族人渡海到台湾的澎湖列岛定居,成为开发澎湖第一人。到今天,海峡两岸还在纪念他。1981年台湾出版的《台湾省地图册》载:“唐朝以来,东南沿海,为了躲避战乱,出现了人们移居台湾、澎湖的现象。唐进士施肩吾,曾率族人到台湾定居。”施肩吾为什么要开发澎湖列岛?有一个说法是,澎湖列岛相当于道家传说中的海外仙山,当时社会不稳,时局混乱,施肩吾其实是避世寻仙。他活了82岁。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文 戴维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