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一个月的非洲木雕艺术家 交出一份高分答卷

13.07.2018  09:11

  15名来自非洲五国的木雕艺术家从长袖换到了短袖,一个月的时间在杭州学习交流的成绩如何?7月12日上午,在省文化馆程允贤雕塑馆举行了他们的结业作品汇报展。

  这些木雕艺术家分别来自多哥共和国、刚果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加蓬共和国和科特迪瓦共和国,都是由当地文化部门推荐而来的专业人士。

  “尽管在同一个地方(程允贤雕塑馆)进行创作,但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有了变化,而这仅仅只有一年的时间。” 在2017年参加文化和旅游部(当时的文化部)对非培训基地浙江省文化馆第七届非洲艺术家木雕创作交流活动的9名非洲艺术家当中,哈桑是唯一一个第二次参加的非洲艺术家。在记者眼里,第二年看到哈桑,发现他并没有什么变化,胡子没变,发型也没变,但在哈桑眼里,浙江的变化真大:“我们去了东阳看木雕,去年还没有的木雕作品,今年有了新的陈设,壁画也加上去了,这让我们觉得,这里创作木雕的速度真快。

  浙江的雕刻最出名的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青田石雕和瓯塑被合称为“三雕一塑”,而其中木雕就有两样,非洲艺术家们来学习交流的,就是这两种木雕的创作,因此,位于“中国木雕之都”东阳的中国木雕城是必须打卡的地方之一。

  非洲艺术家在杭州的这段日子里,正好是加蓬女艺术家比洛的生日。那天晚上,省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偷偷准备了蛋糕。当艺术家们走进餐厅吃饭时,餐厅的灯全暗了,工作人员推着点着蜡烛的蛋糕进去的那一刻,比洛感动地眼泪把妆容都哭花了。比洛是一位5个孩子的母亲,在杭州学习交流一个月的时间,她说日子过得并不容易,“虽然很难,但孩子们给我支持,杭州的网络很好,我也可以和他们视频聊天。还好,杭州的网络不错。

  学习交流期间,中国美院教授赵燕,中国美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王昕、吕启昭,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钱云可,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刘小平,杭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刘小聪等人组成的专家师资团队向非洲艺术家们介绍了元代青花瓷艺术、传统木雕花板语义、3D技术在雕刻中的应用、菩萨造像纹饰演变和应物象形、因材施雕的中国雕刻理念。刘小平还在创作现场结合创作过程介绍了如何利用木料原有形态和肌理因材施雕,比如在创作后期减少打磨保留刀韵以及粗犷的张力,也可以在写实的基础上再进行夸张变形。

  本次汇报展展出的作品中,大多数是非洲学员们在浙江期间创作的成果,融合了中国元素和非洲本土特色的木雕作品。科特迪瓦艺术家索萨·库瓦西的作品《感谢母亲》表现了艺术家们对人的生存价值、人与人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思考;科特迪瓦艺术家库阿迪奥·库阿库·让·玛丽的《》、刚果共和国艺术家马森戈·布莱斯·兰德里的《》等则把生动传神的动物形象在雕刻过程中展现了灵动的活力和独特的美感。此外还有非洲独有的图腾和面具,这类木雕表现的是非洲原始宗教的神秘。

  也有一些作品里融合了中非两国的传统艺术元素,如哈桑的作品就有非洲的面孔和中国的窗台,中非的艺术符号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中非之间人文交流的蓬勃发展,可以为中非关系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只有中非民众相互了解对方的文化,才能互相增强理解,促进民心相通,中非人文领域的合作也会为双方合作创造新的重要增长点。

  今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将在举行,这将是中非国家领导人自2012年的南非约翰内斯堡后再次齐聚。届时中非人文交流也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中非友好合作新的增长点和新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