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红韩寒的袁敏对话作家陈仓 谈“身体进城与精神还乡”

10.05.2015  04:55

 

   浙江在线杭州5月9日讯(浙江在线 记者/张冰 编辑/吴盈秋) 儿子在上海买房买车,娶妻生子后接父亲进城过年。父亲是个文盲,一直生活在没有任何电器的西部山村。到上海后,在衣食住行上显得格格不入,啼笑皆非,又使人痛心落泪……

  这是陈仓进城系列小说其中一部《父亲进城》中的一个故事。今天下午,韩寒发掘人、著名图书策划人、本套丛书总策划、作家袁敏对话作者陈仓,讲诉“身体进城&精神还乡”,感受“百年孤独”式的沧桑巨变。

   一套“不哭退款”的小说 戳中一代国人内心痛点

  作为推出过《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和《三重门》等重量级图书的金牌出版人,袁敏这次策划出版了“进城”系列小说,把作家陈仓从幕后推向台前。今天,她和陈仓在杭州悦览树24小时书店展开对话,为读者讲述小说背后的真实故事。

  陈仓曾在博客里写到:“这是一套能让你哭上八次以上的书,你无论通过何种渠道购买此书,读后如果不哭的话,我可以全额退款。”据了解,这套“不哭退款”的小说包括《父亲进城》、《女儿进城》、《麦子进城》、《米昔进城》、《傻子进城》、《小妹进城》、《小猪进城》、《影子进城》八卷十六部,文字流畅简洁,聚焦农村男女进入都市后,让他们魂牵梦绕的故乡在土崩瓦解中变成了废墟,而在都市中他们也没找到和建立新的家园,揭示出新商业社会中悬浮、无根的焦虑,被喻为中国的《百年孤独》。

  “他的小说几乎都是写农民进城后的种种故事,写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人性冲突,写乡村对都市的渴望,城市对乡村的追寻。”袁敏评价陈仓的作品。陈仓自己也说,自己流浪过很多地方,受了很多委屈,也遭到很多打击,自己的作品几乎都是写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人性冲突,因此能引起两个群体的共鸣。他总是用“第一代进城的农民工”来描述自己,在他看来,之所以很多读者看完“进城”系列小说之后会流泪,正是因为小说写到了中国一代人的痛点。

   从写诗到写小说 曾在莫言故乡拿到“红高粱诗集”奖

  袁敏最早认识陈仓,是从他的诗歌开始的。袁敏说,读他的诗,“常常有一种被拳头击中心头的震撼!”从写诗到写小说,陈仓有自己的一番感受。

  其实,早在1994年,陈仓就已开始创作诗歌,在诗坛也是小有名气。一个特殊的机遇,让他萌生了创作“进城”系列小说的想法。

  2013年,陈仓在莫言故乡山东高密拿到第三届红高粱诗集奖,评委会给的评语中有一句,“诗集《艾的门》能较好的将农村和城市生活经验相结合,心怀悲悯,洞察细微。”陈仓说,他发现诗歌更注重内在的东西,也就是灵魂上的东西,在表现现实题材时,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或者说是我还无法把控,用诗歌的方式来构建现实。

  “有一年春节,我把父亲接到了上海,他在上海发生了许多在别人看来有些荒诞的故事,一下子激发了我的创作欲望,我便以这次“进城”为素材,创作了“进城”系列中的第一篇。”在次之后,陈仓又写了第二篇《女儿进城》、第三篇《我想去西安》等一系列作品。“《小说选刊》曾经说我‘接地气,通人性,感人心’,这个评价是很准确的,我写出了第一代农民工的内心,写出了我们的挣扎。我收到很多读者来信,他们说,写到他们心上去了,把他们给写哭了。”陈仓说。

  在他看来,小说要想成为经典,诗性成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此次出版的8部进城系列小说集,每篇小说前都配了一首诗,对阅读这些小说起着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