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的糕板犹如生命的标签 记载一个人从生到死的过程
不同的糕板图案有不同的寓意。比如“鲤鱼”印糕,寓意跳龙门,是学龄孩童带给老师同学分享的;“猪、鸡、鱼三牲”印糕,通常供奉去世老人。
沈万林和他的糕板博物馆。
杭州余杭超山休闲农庄,一幢白墙黑瓦的徽派老宅,很多人不晓得,这里其实藏着一个小小却别致的江南民俗糕板馆。
糕板是啥花头?其实就是杭州人嘴里的“模子”——用来做各式糕点的木头模子。上了年纪的老人还会告诉你,喏,老底子造房子、讨娘子、生儿子,都离不开它。
从前在江南水乡一带,每到逢年过节、造屋上梁、添丁进口、拜寿婚嫁,家家户户都要用米粉来做一些糕团。糕团往雕了花的模板上一扣,倒出来就是一个精美的小糕点,再放灶上蒸一蒸,就很美味啦。这些做糕点的雕花模板就是糕板啦。
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糕板也有着不同的叫法,比如“印花糕板”、“印花板”、“糕板”、“糕模”等等。
旧日的糕板犹如生命的标签
记载一个人从生到死的过程
推开糕板馆的木门,大片大片精美的雕花印糕板一定会让你啧啧称奇。
老底子人们为啥那么爱印糕,除了好吃之外,更寄寓了美好的祝愿——“糕”与“高”同音。而糕板的图案也大多与吉祥如意、祈福求财有关。在糕板馆里一路走一路看,发现糕板其实就是老底子人们旧时生活的一部分。一个人从还在娘胎到离世,糕板几乎无处不在——
比如女人家怀孕了,小孩子快出生了,未来的外婆要去女儿家“催生”,这催生所携带的礼品中,印糕必不可少,“麒麟送子”、“五福临门”的图案那是最贴切了。
等到孩子满月了,外婆当然要庆贺了,这时候考究的人家就要做几大笼印糕,图案大都为“福、禄、寿、喜”、“黄金万两”等等。
约摸着等孩子读书了,家中又得做印糕了,做好的印糕一部分还要拿到学堂,分给老师、同学享用。此时的印糕图案就有“鲤鱼跳龙门”、“状元及第”等等。
孩子慢慢长大了,生日会用生日糕板。等到了五十岁,生日不叫“做生日”而叫“做寿”了。这时候的糕板又有一个独特的“做寿”系列。比如“寿桃”、“八仙过海”等等,年龄越大,祝寿时做的寿桃寿糕就越多。
等到家中有老人去世,此时的印糕图案则大多以“猪头三牲”为主了,比如“猪头”、“鸡”、“鱼”。这些印糕会放在去世老人的灵前供奉。
一年四季、四时八节,造房子、讨娘子,在这些民俗节日和百姓的各大喜事里,印糕同样无处不在,当然,不同节日对应的印糕图案也大不同。比如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让糕板更有了用武之地,“嫦娥奔月”、“桃”的图案糕板最应景;逢春节,做糕点就会用上“如意”、“一团和气”、“聚宝盆”等图案;遇到讨娘子这样的大喜事,印糕更不能少了,这时的图案就有“莲花”、“龙凤呈祥”等等,寓意喜庆、早生贵子。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