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养眼的张震弹古琴 来脑补一场古文物音乐会

08.03.2015  12:16

红陶亚腰鼓

贾湖骨笛

五孔陶埙

相和歌俑一组

据说张震在春晚上的古琴表演被评为颜值最高的表演,堪称“养眼”,那么接下来你看到的这场古文物音乐会,称得上“补脑”了。注意是“”,正所谓“大音希声”,且因为年代久远,音响效果基本得靠考古和脑补了。

请各位观众(读者)将手机调至静音状态,请勿中途离场。特别感谢本次音乐会(展览)的主办方河南博物院和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以及特邀艺术指导(讲解)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李宏。

节目单

1乐器独奏-骨笛、陶埙、陶鼓

2乐队出场-青铜乐钟

3歌舞杂技-歌俑、乐俑

4古琴表演-“飞泉漱玉”蕉叶式琴

1

惊艳开场的是贾湖骨笛独奏。这也是汉民族最古老的吹奏乐器,当现代音乐家的嘴唇碰触到这支在地下沉睡了8000多年的贾湖骨笛时,他一定感觉到了骨笛的冰凉。一口热气呼入笛身,贯穿七孔,长眠的骨笛发出了一声啼鸣,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旋律缓缓从骨笛中吹奏而出。

贾湖骨笛使用鹤类动物的尺骨做成,特点是壁薄,音色明亮、古朴,有着原始的风格。在古人的观点里面,鹤鸣声本来就是非常清亮的,《诗经·小雅》里的《鹤鸣》描绘的就是在山野中仙鹤响彻云霄的唳鸣声。

虽然在史前聚落遗址河南贾湖遗址先后出土过30多支骨笛,但专家根据这支贾湖骨笛出土时的轻微石化,判断它距今已有8700年之久。这就像是古埃及金字塔一样充满了谜团,这支骨笛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如何能做到钻孔这么圆润,而且音准又这么准确,以至于今人依旧能够用这支骨笛吹出河北民歌?

从骨管上所留的等分符号可见,制作者在钻孔前经过了认真的计算。位于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的小孔,用来调节音高的误差。经测试,它能吹奏出七声齐备的下徵调音阶。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七声音阶来源于西方,骨笛的出土,证明了早在七八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所具有的音乐水平。

这些骨笛一般都是随葬品,在远古时期,音乐和宗教密不可分,出土贾湖骨笛的墓主很可能就是部落里面地位比较高等的巫师,骨笛也被用作召唤神灵,在这些墓穴里还出土了兼作占卜和打击用的龟甲石子。

陶埙虽然没有骨笛那么历史悠久,但它也是汉民族最原始的吹奏乐器。陶埙不像骨笛和龟骨那样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而是非常地接地气,是汉民族劳动人民在狩猎的时候围捕猎物所用,用泥土烧制而成。埙的音色哀婉忧伤,《乐书》上称之为“立秋之音”。

吹奏乐器听完,让我们来点更具有节奏感的打击乐——陶鼓。古代的陶鼓是以陶土烧制鼓框,再蒙以动物的皮膜做成,口沿处一周牙状倒钩用于固定和撑开皮革,而下腹部的圆孔用于声音的流动。

陶鼓的声音浑厚,撼人心魄,余音不断。仔细瞧瞧,这只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红陶鼓似乎和别的陶鼓不太一样,口缘饰一周长乳钉,束腰尖底,下腹部有一小圆孔。关于此器另一种说法为瓮棺,多用于盛殓夭折的婴儿尸体,腹部留小孔以供其灵魂出入。这类瓮棺多埋在住房附近,而不是埋入氏族公共墓地,说明儿童受到了特别的照顾。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文 孙蒨 摄 牛爱红(特约)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