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聆听泥土的呼吸?快来中国美院陶艺双年展寻找答案

20.11.2014  13:12

郑祎作品《繁荣之一》。

小岛修作品《怀念之十二》。

情绪皮拉尔之利比瑞斯》。

关于陶艺,你立马联想到什么?喝水的器皿,装食物的瓦盘,还是插花的花瓶……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说:“大凡人的器物记忆始于从小的餐盘水碗。”没错,东方的盘碗多为陶制,故对于东方人来说,陶瓷的记忆是最早的物忆。从今天起到12月7日,“泥之祭”第九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与“泥土与呼吸”2014杭州国际当代陶艺双年展就将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在近三百件代表性的陶艺作品中,除了关于餐盘水碗这些生活类的作品之外,你还会看见陶艺在各个领域的跨界。尤其是材质的融合,让原本的陶土,可以表现出宣纸、麻布甚至雪花的效果。

据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院长、陶瓷艺术家刘正介绍,本次展览分为两大板块,以“泥土与呼吸”为主题的2014杭州国际当代陶艺双年展,主打国际范儿,30位艺术家的陶艺作品,来自法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阿根廷、英国和瑞士等国家。而以“泥之祭”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则邀请了69位青年艺术家,呈现实验和多元的特点。

陶艺凭什么是空心的?

日本艺术家带来了1200斤重的实心作品

昨天下午,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一楼大厅,昏黄的灯光下,策展团队还在进行最后的布展。虽然灯光还没有打好,但是你已经可以看到很多有意思的作品。比如本次的联合策展人之一,来自法国的考夫曼,就带来了一个互动作品——一个黑黝黝的陶罐,远看就像是孕妇的肚子。“是的,别的作品不能摸,但这个作品就是要你触摸的。在灯光的映射下,这就是一个孕妇的肚子,闭上眼触摸这里,你就能感受她肚子的曲线。”考夫曼说。

陶艺的制作流程虽然大同小异,但是材质的差异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会带来各种不同的风格。” 联合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陶瓷艺术家周武介绍说。于是在一楼的国际展区,你会看到各国艺术家将不同的元素融入作品。瑞士的艺术家奎德里· 因瑟拜德在《情绪皮拉尔之利比瑞斯》中,直接把红色的澳洲大龙虾的头安了上去;而中国艺术家郑祎的作品《繁荣之一》,则将烧制好的白色和蓝色的陶瓷蝴蝶,缝成了一件龙袍的造型。

最有意思的还是日本艺术家小岛修的作品《怀念之十二》,这件作品大概也是全场最重的,居然有1200斤重。“我们通常的陶艺作品都是空心的,可是没有人规定陶艺一定是空心的,所以我就做了一个实心的作品,在我的认知里其他艺术家还没有做过。”这件用陶瓷烧制的巨型作品,中间用蓝色的玻璃连接,小岛修说:“陶瓷火烧后就被硬化,但是玻璃在高温下却是熔化流动的过程,这样的连接,仿佛静止的生命又活了过来。

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 是美院历时最悠久的双年展之一

而在二楼的展区,你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创新,比如彭倩的《》,带来的就是有纤维质感的纤维瓷;陆斌的《大悲咒》,则是将瓷土烧制成了一卷卷的卷经,仔细看竟然还有宣纸的质感。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第九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也是中国美院历史上最悠久的双年展之一。“中国美院1956年就有陶艺专业了。” 中国美术学院陶艺系主任、陶瓷艺术家戴雨享表示。“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创始于1998年秋天,首届仅有22位青年陶艺家参加,而本届的参加人数,则翻了好几番。16年间,这个展览已经成为当代中国陶艺的一面镜子,反映着十余年来中国当代陶艺的变革和发展履迹。

古老的陶瓷器物和科技产品甚至成为今日标志性的文明生活符号。在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一手拿着手工陶瓷杯,一手持着iPhone6,生活和享受于古老文明和先锋科技之两极”。刘正甚至总结出这样的规律,科技越发达、生活越精致、陶瓷器物越受欢迎,尤其是一些充满泥性、釉性和艺术家个性的陶瓷器物,表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而这种潜力核心在于中国人对自己古典生活方式的关注和寻觅,甚至重建的愿望。刘正认为,在不断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中,中国古典和国际化相混合的生活方式正在形成,这将是今天中西混合眼光下、经过取舍的“中国古典生活”。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记者 张玫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