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嵊州市白雁坑村共建共享地质文化,村庄变美了,村民变富了—— 一张金名片 一条致富路

19.02.2019  21:52

一张地质文化村的名片,真正改变了白雁坑,改变了这里的村民。

地质文化村指的是浙江省嵊州市通源乡白雁坑村。群山环抱的白雁坑村位于西白山北麓,静卧在海拔700米的山腰处。自从白雁坑村拥有了这张独一无二的名片后,村民洪小赛看准发展商机,加紧利用自家的宅基地建造民宿。终于,他的“磊陇民宿”于去年5月1日开张营业,到了年底,营业额已突破20万元。

西白山上残留的大片积雪,在晚霞的映照下分外耀眼。“‘磊陇民宿’共有18个房间。今年元旦以来,淡季生意不淡,已来了六七批客人。”洪小赛告诉记者。

共享地质文化成果

大约5年前,藏在大山里的白雁坑村民曾经十分好奇:有几个背着帆布包、拿着铁榔头的人每天穿梭于村内村外,他们在干什么?

很快,如同山里的风,地质遗迹这个陌生的词汇吹入村民们的耳朵。远离都市、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的白雁坑村,却拥有地质遗迹资源54处。高山湿地、崩塌地貌、万年巨石阵、千年香榧林集中坐落于此,“石中有榧、榧中有村”融为一体的景致呈现出独特的韵味。

通源乡党委书记郑海果介绍,2015年下半年起,白雁坑村实施地质文化村建设项目以来,建成了面积约50亩的开放式科普展示区、科普长廊6个,将35套解说牌有序分布于地质现象集中区域,完成了地质调查区域导览系统建设;制作了专门的科普视频和宣传影片,收集整理了200多篇描写白雁坑的诗文。

在地质文化村建设项目的推动下,白雁坑村完成了整村亮化工程,新建2个停车场共计8000平方米,硬化村内道路1.1万平方米,补植绿化5000平方米,农房改造7000平方米。

地质文化村建设以来,村里的环境好了,名气大了,民宿多了,游客多了,村民收入提高了,集体经济发展了。”白雁坑村支部书记钱秋华介绍说。

据介绍,2014年,村里只有2家民宿,目前已经达到20家、床位250张。2016年,以白雁坑村为核心的西白山区块接待游客近3万人次;2017年,接待游客达到5万人次;2018年,接待游客接近7万人次,带动农副产品销售2000万元以上,农户直接增收近800万元。

2014年前,白雁坑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2万元,2018年,人均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2014年前,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仅有1.7万元,目前,白雁坑村已成功摘除了经济薄弱村的帽子。”钱秋华说。

共建地质文化村落

在村民的心中,地质文化很远也很近。说远,跨越亿万年的地质科学博大精深,村民们完全不明白“崩塌地貌”“火山岩”等专业词语;说近,村里几乎挨家挨户都有劳动力参与建设施工,地质文化村是由村民亲手打造的。

的确,被专家称为地质遗迹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湖,是村民熟悉、朝夕相处的环境,生活在这样的环境,村民与地质遗迹共存为一体,尤为亲切。

于是,在村两委会的召唤下,村民热情地参与地质文化村建设,修建游步道、长廊、安全护栏等项目工程,他们出谋划策、投工投劳、不计较微薄的报酬,用粗实的双手,建成了一个又一个景观节点,闪现着民间传统工艺的智慧。

尝到了地质文化村建设的甜头,村民对发展的愿望更为迫切。一年前,记者在村里采访时,有村民说,村里的发展瓶颈是交通,从乡政府通往村里的道路只有4.5米宽,旅游大巴开不进村里,拓宽道路是当务之急。

如今,这个状况正在改变。1月18日,记者驱车进入白雁坑,看到长7公里、宽6米的高标准通村道路正在全线施工,计划今年上半年完工。届时,旅游大巴就能开进山村了。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