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胸痛、腰痛等骨头痛 过可能还要看血液科

25.11.2014  13:23

上周日,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多发性骨髓瘤中心举办“第七届‘多发性骨髓瘤诊疗与保健’患者联谊会”。多发性骨髓瘤是血液系统的第二大恶性肿瘤,我国每年新报告病人数约6万,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已超过白血病,仅次于恶性淋巴瘤。

浙大一院多发性骨髓瘤中心主任、中国多发性骨髓瘤工作组成员蔡真教授说,由于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多样,所以误诊率高达60%,病死率也很高,我国每年死于该病的患者超过3万。

频频被误诊的多发性骨髓瘤

浙大一院多发性骨髓瘤中心每年要收治280-30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男女比例为1.5∶1,患者平均年龄59岁。

31岁的小江是个网店老板,半年前,出现左胸疼痛,稍微动一下就痛,常常痛到无法呼吸,行走困难。躺下后,如果没有别人帮助,根本起不来。先后在当地医院看过疼痛科、呼吸科等多个科室,都无法确诊。一胸外科医生发现小江左边肋骨有肿块,建议做肋骨取出手术,手术很顺利,但效果不明显,他每天仍被疼痛折磨着。

几经辗转,小江来到浙大一院。根据他的症状及相关检查,首诊医生怀疑他可能患的是多发性骨髓瘤,建议去血液科看一下。

他的肋骨肿块病理检查中出现了不该出现的‘异常细胞’,生化常规也提示白蛋白有减少,属于典型的多发性骨髓瘤伴髓外病变。”蔡教授说。随后,小江在浙大一院进行了2个疗程的治疗,病情正一步步好转。

还有一位60岁的王大伯,三个月前的一天,突然感觉腰部疼痛。起初没放在心上,觉得年纪大了,出现腰酸背痛难免的,休息休息就好了。

两个月后,腰痛越来越严重,连下地活动都有困难,小便也出现了很多泡沫。去当地医院,做了腰椎磁共振,显示腰椎间盘突出。但活血、止痛治疗后,腰痛没有缓解,还出现了双下肢酸痛。不到一个月,肾功能急剧下降,不得不做血透。最后也是在浙大一院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

痛不欲生是因为有“小虫子”在啃骨头

蔡教授说,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起源于骨髓中浆细胞的恶性血液病,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骨髓里长了肿瘤,肿瘤像虫子一样,会抑制成骨细胞、激活破骨细胞,从而把骨质“蛀空”。临床发现,约90%的患者都有骨病变,哪里的骨头被破坏了,哪里就会痛。不过,与一般的骨痛不同,多发性骨髓瘤疼痛的位置往往比较固定,且久治不愈,也容易骨折,就像个“玻璃人”。

约有25%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伴有肾功能不全,这是因为,患者骨髓中会出现异常浆细胞,而它会分泌大量异常免疫球蛋白,患者血液和尿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增多,肾脏随之受累,继而引起少尿、身体浮肿等症状。

和白血病一样,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最好的手段,然而,由于我国患者年纪普遍偏大,且大都伴有冠心病、糖尿病等各种基础疾病,他们无法承受移植可能带来的“打击”。基于这一现状,浙大一院多发性骨髓瘤中心率先建立了危险度分层体系,将患者依据危险度分层,实行个体化治疗。

蔡真教授说,从2008年1月至2013年10月,共累计收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1000余例,其中,高危患者400余例,低危患者600余例。对于高危患者,不做移植,主张用新药治疗;对低危患者,采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新药。研究发现,患者总有效率达90%以上,完全缓解率达30%以上,中位生存期6年以上。这个治疗方案获得了2013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随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等省内外16家多发性骨髓瘤中心,也先后采用了浙大一院创建的“多发性骨髓瘤危险度分层新模式”方案,目前共治疗700余例,治疗总有效率达90%以上,较以前提高20%以上。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葛丹娣 通讯员 王蕊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