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海区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及社会化关爱机制的研究与思考

17.12.2015  12:30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流动就业的多元化,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渐成为社会各界重视和关注的社会问题。瓯海区现有留守儿童3000多名,在全省占比靠前,他们的父母或是久居国外或是长期在外地务工经商,无法经常陪护身边。为深入探究科学合理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化关爱机制,瓯海区妇联对13个镇街相关留守儿童进行走访调研,并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方式对丽岙华侨小学、仙岩一小的留守儿童分别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心理健康辅导和调研工作。情况汇总如下:

一、 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现状

我们对356名8至13岁的留守儿童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男性172名,女性184名,独生子女占12.1%,户籍在国外的占42.9%,父母均不在身边的占80%。具体表现如下问题:

(一)学业方面。19.9%的被调查者认同“学习成了我的负担,我真想快点离开这个学校”;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会积极主动向老师提问的占57.1%。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普遍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部分留守儿童在当地就学存在过渡期,流动性较大,难以稳定就学。在学校里,虽然老师也对其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但由于父母关注度不够,在家中得不到强化,难以培养出自觉学习、喜欢学习的习惯。此外,隔代教育或亲属教育中,由于监护人过度溺爱、自身能力不足、不方便管教、不忍心批评等因素影响,普遍存在重养轻教的现象,使得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走向放任自流。

(二)行为方面。由于缺乏父母的监护与教育,一般情况下,留守儿童存在强烈的不安全感,导致他们行为偏差,违规、违纪现象及叛逆行为发生较普通学生多。留守儿童的身份标签,也把他们从同龄人中被“隔离”出来,由此受到嘲笑、歧视甚至排斥,更加加深了他们的焦虑和不满。41%的被调查者感觉到“同学用异样的眼光看我,自己总是被排斥在外”,与同学发生争吵或打架的占50%,被同学戏弄的占55.9%。

(三)人际交往方面。大多数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隔代抚养最大的劣势是祖辈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接触的生活面与儿童有很大不同,不利于他们模仿学习人际交往方式。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多数留守儿童比同龄儿童表现得更加敏感脆弱,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内向寡言,疑心较重,人际关系欠和谐。55.9%的被调查者认为心中的烦恼没有人可以诉说,26.1%有说谎习惯。

(四)情绪管理方面。41.8%的被调查者容易激怒或勃然大怒。情绪作为一种适应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由于缺乏关爱和教导,留守儿童容易产生不稳定的情绪,主要表现在情绪焦虑多变,情感变化多端,有强烈的被抛弃感,尤其遇上挫折、失败或者冲突时,不良情绪极易爆发。而对于这些不良情绪,如果缺乏有效的排解手段,会导致抑郁、躁狂等心理问题,并表现于外在的行为中。

二、 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长时间缺乏亲子互动,会使得孩子与父母之间产生心理隔阂,孩子缺乏基本的情感归属和情感依恋。一方面他们无法及时与父母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和沟通,现代化通讯设备代替不了面对面的交流。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大多与祖辈一起生活,祖辈的年龄、身体情况、情感沟通都难以胜任对儿童的身心教育,甚至还会引发安全问题。

(二)学校因素。当前,各地学校在基础教育方面资源配备都较完善,但是较城市学校而言,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仍存在一定差距,而留守儿童大部分集中在农村中小学,造成一部分学生受到的管理和教育仍不到位,学业的进步也受到消极的影响。同时,师资力量的配备不全,特别是心理专职教师未实现全覆盖,也使得这些性格较内向、容易被忽略的留守儿童未能及时得到老师的关心和温暖,长此以往,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对学习失去的乐趣。

(三)社会因素。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开放与交融使我们这个社会发展既拥有更多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一些新的社会问题。一方面人们对道德认知的下降还有情感价值观的偏离,特别是在现代传媒开放式良莠繁杂的渗透和影响下,这些留守儿童极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引导而走向心理的反面;另一方面政府和社会机构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还未足够重,缺乏有效的关爱帮助机制,系统化的去引导留守儿童群体正确面对自己、面对社会。

三、 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一)加快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一是积极开展学校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学校教育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内部建立留守学生跟踪管理档案,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通过开展心理知识讲座、角色扮演、游戏辅导等,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开设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辅导,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对极个别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识别并转介。二是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建立健全老师与家长及监护人的联系制度,通过现代化通讯设备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及时交流留守儿童在校在家的情况,同时指导家长或监护人转变家庭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以家长健康的理想、追求、品行和行为来影响孩子。

(二)加快完善政府职能部门监护机制。一是加强职能部门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宣传部门要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关爱氛围;教育部门要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建立“校外义务辅导员”等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和各项工作制度;公安部门要加强留守儿童户籍管理,严厉打击侵害儿童权益的犯罪行为;民政部门要牵头抓好留守儿童的社会救助工作,保障特殊群体享受应有的社会救助;司法部门要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纳入普法宣传范围,大力宣传保护儿童合法权益的法规;财政部门要将留守儿童相关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确保工作持续有效开展;文化部门要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重点整治农村中小学校周边游戏室、KTV和网吧等文化娱乐场所;团委要广泛开展“手拉手”“留守小队”等活动,加强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建设和阵地建设;妇联要继续推进儿童公益事业,为留守流动儿童办实事办好事。二是加强基层组织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在留守儿童相对比较集中的村民文化礼堂、社区妇女儿童之家开展集体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定期举办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学校,改变家长及监护人在家庭教育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定期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随访工作,有针对性地帮助留守儿童家庭解决健康、上学、安全等方面的困难。

(三)加快完善专业社会组织帮扶机制。一是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引入专业的心理社工社会组织,从本质上增强学校心理教育的力量,通过专业的辅导,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同时提高老师的心理辅导技能和方法。在本次调研活动中,瓯海区妇联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由瓯海心理与社工协会组织专职心理社工对仙岩、丽岙的留守儿童分别开展为期4个月的系统性的心理评估和辅导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二是开展公益帮扶活动。在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工作中,还可以引进公益的志愿者社会组织,例如巾帼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爱心家庭志愿者等等,通过与留守儿童开展结对的方式,在生活和精神上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2015年瓯海妇联组织开展“阳光呵护 快乐成长”活动,向社会公开招募了200多名志愿者及团队,与110名留守儿童成功结成“阳光小组”,促进志愿者与留守儿童平时加强沟通和联系,给予关心和帮助,并为她们搭建亲情互动平台,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三是开展兴趣培养活动。留守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为学校和家庭,较少参加课外兴趣学习,课余生活相对比较单一,不利于他们身心发展和素质提升。因此组建公益社会组织对留守儿童开展兴趣爱好培养活动,在丰富他们课余生活,开阔眼界的同时,还可以为他们增加人际交往和沟通的机会,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成长。如瓯海仙岩河口唐村妇女之家和茶山梅泉社区妇女之家开展“守望心灵 周末童星乐园”项目,组织当地社会资源于每周末定期开设素质拓展、手工艺术、传统文化、趣味运动等内容丰富的学习活动课堂,培养留守儿童的学习能力,提升活力和自信。

关爱留守儿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各地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根据职能和特点,积极采取举措,完善各项机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力度开展关爱关护活动,不断推进留守儿童成长环境不断优化,共同营造儿童优先、关爱儿童的良好环境。(温州市瓯海区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