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尽头老党员留下遗书:最后一笔党费,请帮我交给组织

23.06.2016  22:23

浙江在线6月23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杨新立 通讯员 陈丽君)   “这是我老头子的党费,他走之前留下遗书嘱咐我们,一定要交给组织。”6月19日上午,安吉县杭垓镇唐舍村的74岁老人陈彩英强忍悲痛,把500元党费交到了村支书梅明星的手上。

  陈彩英的老伴名叫季长水,今年83岁,1960年在部队入党,退伍后在唐舍村当了26年的村支书。6月11日,老人因病去世。这几天,家人在整理遗物时,在老人的床头柜里发现一本笔记本,里面夹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条和300元钱。

  “亲爱的党支部,根据我的病情和目前的情况,可能为时已经不会很久了,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交党费了(500元)……请交给组织。”遗嘱写在一张配药单的背面,只有短短一百来字,前面的一半字迹还算工整,后半部分涂改的地方明显多了,笔画也有些歪歪扭扭。

  “父亲得的是肺癌,去世前两个月每天都疼痛难忍,我们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写的遗书,但从字迹上看,应该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季长水的女儿季玉珍说,老人一贯处事严谨,但这次纸条上写着交党费500元,旁边却只放了300元,可能当时已经精疲力尽,数不清了。陈彩英告诉记者,3月中旬,老伴在医院的时候曾经让她拿过纸和笔,“当时我也没多想,可能他心里一直都有这个想法。

  在唐舍村,说起季长水这位老支书,上了年纪的村民没有一个不敬佩的。现任村支书梅明星今年54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季长水带领村民为村里做的好事,他历历在目。“1972年到1974年,老书记带领我们绿化造林,开垦了高泥山林场、大丰林场、阴山岭林场,总面积有1700多亩。”梅明星说。那几年,老书记几乎每天都是天不亮就出门,天黑才回家,事事冲在最前面,把全村人的心紧紧凝聚在了一起。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么多年下来,当年开垦的林场一直是唐舍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坑坞里自然村的老一辈村民永远都不会忘记,1976年季长水带领大家修公路的情景。此前,这里的220多名村民,进出只有一条2公里长的羊肠小道,村里3000多亩毛竹山的竹子,要运出来只能靠人工拉。要致富,先修路。然而在那个年代,修一条通往山区自然村的公路是从来没人想、也不敢想的事。老书记季长水却认为,只要打通了这“卡脖子”的2公里山路,坑坞里山上的竹子就能成为村民致富的“金条”。他再三向上级争取,最终以村民筹资80%,村里出资20%的方案,修建了一条5米多宽的公路。从此,山上的毛竹可以直接用拖拉机运出来,效率大大提高,村民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红火。

  “老书记是个热心人,他从村干部位子上退下来后,仍然十分关心村里的发展,成为村监委一员。”梅明星说,2009年唐舍村创建美丽乡村,70多岁的季长水几乎每天都要到工地上去转转,看进度,查质量,像爱护自己的家一样爱护着村子。

  在家人眼中,季长水从来都是先大家后小家。季玉珍回忆起自己十多岁时发生的一件事。那一年,村里机埠上储存柴油的两口大缸要出售,自家腌咸菜正好需要。她就和母亲拉着小板车走了几里地,将两口沾满柴油的大缸买了回来。当天,母女俩整整花了一个下午时间,才把两口大缸洗干净。傍晚时分,季长水回到家,看到门口的两口大缸,就问怎么回事。知道详情后,他不由分说扔下一句话:“把缸送回去!”陈彩英委屈极了,流了一夜的眼泪。后来季长水说:“村里这么多人家,都想要这两口大缸腌咸菜,我是村支书,当然要让给村民。

  “父亲走了,他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6月19日,季玉珍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配图就是这张写在配药单上的皱巴巴的遗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