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热的“冷思考”:IP电影蜂拥院线却票房惨淡

01.08.2016  18:07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今天是7月最后一天。迎着炎热的天气,一盆冰水却淋透了中国的电影市场。与去年相比,今年7月的总票房下跌了2成;单周看,最大跌幅更是高达45%。与低迷的票房不同,影片数量却是一路狂飙。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整个暑期档陆续上映的影片数量,超过了90部。

  可以说,中国电影正在经历“泡沫之夏”,这其中最大的泡沫就是所谓的“IP电影”泛起的。眼看古装、青春、少女主题的IP称霸银幕,却评价低、制作烂,票房更是从去年最高10亿的量级,降至寥寥千万甚至几百万,就匆匆下线。当观众开始对同质化的IP作品感到疲劳,这股潮流还能持续吗?在最近“图书IP对话影视”论坛上,香港导演陈德森、作家麦家、《收获》杂志社长程永新等人,在IP热中,却开启了一番“冷思考”。

  这个夏天的大银幕,对接踵上映的IP电影来说,无疑是拥挤的。拿出暑期档超过90部电影的超长片单,从《致青春2》到《泡沫之夏》,从《封神传奇》到《盗墓笔记》,青春、美女,古装、玄幻,观众看花了眼,而票房却不认账。

  “断崖式下跌”,这句对今夏暑期档票房的描述频频在媒体上出现。与去年相比,今年7月的总票房下跌2成。

  与去年相比,今夏IP电影的票房,甚至可以说“少了一个零”。去年暑期IP电影《大圣归来》、《煎饼侠》,都以10亿量级的票房水平带动了整个市场;再看今年,表现最好的《致青春2》3.35亿元,而类似《泡沫之夏》这样电影,只卖了700多万,就匆匆离场。

  再看口碑。《致青春2》4分、《睡在我上铺的兄弟》5分、《封神传奇》3.3分。“五毛钱特效”、“除了颜值,剧情台词烂成渣”,随着骂声,观影热情逐渐褪去,露出了残酷的现实。统计显示,去年电影总票房中有36%来自IP电影;但所有IP电影中获得7分以上的不足五分之一;而5分以下的烂片,接近一半。

  尽管作家麦家的《听风者》、《暗算》等5部作品都被搬上了银幕,但在他看来,中国的IP热让资本走进电影,却让电影远离了艺术。去年上榜奥斯卡的11部作品中,包括《荒野猎人》在内的7部都来自知名度并不高的纯文学作品;但对于国内追求迅速回报的资本而言,高点击率的网络IP才是最好选择。

  麦家表示,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百分之九十的电影,不能说是名著,至少是一个纯文学。但是今天很多文学作品很有质地,它没有知名度。很多小说粗制滥造的,但它通过网络形成一个巨大的IP,却成了资本最青睐的对象。

  上世纪90年代,第五代导演为中国电影带来一次华丽的爆发。《收获》杂志社长程永新目睹了《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这一系列经典从严肃刊物走上银幕的过程。

  程永新表示,80年代末到90年代,那时候张艺谋跟我们签过一个叫“首看权”,我们刊物没出来之前,清样是第一个寄给他,一年一万块钱。大概有三年到四年的时间,在那个时间里,出了电影《活着》,还出了一个《大红灯笼》,根据苏童的《妻妾成群》,有电影以来,这样是一个惯例,现在比较复杂的是,它要的IP是能够吸引更多资本,更多观众来,有产业,有很热闹的东西,但是还需要一些定海神针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简单的IP不能代替的。

  IP电影当然也有成功案例。2014年,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以7.7分和8亿票房“名利双收”。这部内核来自小说《林海雪原》电影,又糅合了部分京剧元素,观众基础和艺术观赏性都没有丧失。有了好小说、好故事,才会有后来留存的经典。

  但现实是,眼下“网络小说点击量”却成了影视IP几乎最重要的选择标准。编剧石钟山坦言,对比网络写手每天上万字的更新,纯文学作家“上午写千字,下午删五百”的写作速度使得二者完全丧失竞争的可能。而在香港知名导演陈德森看来,好的作品至少应经过时间的沉淀。尽管香港电影在50、60年代也经历过同质化武侠片泛滥的时期,得以流传至今的,仍大多出自金庸、古龙之手。再反观好莱坞,星球大战、美国队长,这些超级大IP,至少都经历了半世纪的考验。

  陈德森说:“从电影人的角度,像《美国队长》是1941年的漫画,它能够到现在,小孩,全世界的年轻人都关注,还是需要有一个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