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火星救援》昨天上映 马特·达蒙的“生存秀”引发关注

26.11.2015  18:51

    记者连线两位专家,给科学宅男们答疑解惑——

    在火星上种土豆,可不是天方夜谭

    昨天,电影《火星救援》正式格式上映,首日票房 5700万元。这几年,科幻空间类电影着实引起了人们探索宇宙的兴趣。所以,又一大波网友对“科学达人”马特·达蒙(片中马克·沃特尼的扮演者)在火星上的“生存秀”充满了好奇——按照马特·达蒙的做法依样画葫芦,人类真的可以在火星上生存吗?片中的人类火星登陆计划和诸多细节都是真的吗?

    昨天,本报记者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研究员龚德仁和天文学博士、科学松鼠会会员孙正凡,已经看过影片的两位专家很激动,“电影非常不错,尤其是IMAX 3D将各种效果展现得生动逼真。它放在二三十年后,也许就像一部纪录片一样可信。

    NO.1片中:火星车作为马克·沃特尼的伙伴,在电影中出镜率非常高。离开火星之前,马克还特地留了个纸条请后来人善待它。

    龚德仁:电影中火星车采用了橡胶轮胎,事实上火星表面的温度非常低,橡胶在低温下有可能会像玻璃一样脆,没有弹性,目前火星探测车的轮胎都是金属的。主角离开火星时,返回器的顶部、窗口等用帆布来覆盖,这与现实中航天的严谨性相差太远了,感觉不真实。

    NO.2片中:为在火星上生存下去,马克·沃特尼几经周折终于种出了土豆。

    龚德仁:火星表面环境非常糟糕,没有几百上千年的改造很难直接种植的。在电影中,男主人公找来了一些火星土壤放到居住舱里,然后施肥、制造水、用灯光照、调节空气温度和压力等,模拟地球上的环境,理论上是可以让土豆生长的。不过火星重力只有地球的40%,土豆的生长周期、长成后的大小是否变了,有待科学实验来验证。

    孙正凡:土壤是由分解成小颗粒的矿物质组成的,而在生物体内所需要的矿物质只是微量。所以植物生长其实并不是直接利用土壤本身,土壤只是作为水,气和肥料的载体。也就是说需要有二氧化碳、水,以及他拉出来的粪便,循环利用这些物质。当然植物生长还需要一些东西,比如须有各种各样的细菌。好在宇航员上天的时候就带了地球的土壤,从而能够用这些土壤对火星土壤进行改造,把细菌播种进去。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通讯员 费晓雯 记者 陆芳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