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乡村春晚”看乡村品牌建设

27.01.2017  17:38

  近年来,公共文化领域有一股来自乡间的、充满泥土气息的春风油然升腾——浙江丽水乡村春晚。这项最早由庆元县月山村几个农民自发创办、坚持了35年的乡村节庆文化活动,到今天已成星火燎原之势:2016年春节,丽水市有772个行政村自办春晚,这个数字是丽水市全部行政村的近30%,产生了700多名农民导演、1.1万多个自创节目、30多万名村民演员、80多万农民观众,吸引了20多万外地游客。当地统计,由乡村春晚带来的“红利”在14亿元以上。由最初的“月山春晚”到“丽水春晚”,再到2016年中国文化馆年会期间丽水市倡议成立全国乡村春晚百县联盟,2017年春节前夕又拉开了通过中国文化网络电视进行大规模、多点位、立体化现场直播的序幕,“中国式过年之文化样本”开花、结果,由月山村走向了大江南北。

  丽水“乡村春晚”成功的经验是什么?有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值得探讨总结、推广?

  首先,乡村春晚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又与经济社会发展所形成的人际交流时空环境相适应,这是它长盛不衰的内在原因。中华传统文化有个“邻里群居”“出入相友”的特性,喜欢“扎堆”、喜欢“群居”是通俗化的表达,实质上是看重亲朋好友的团聚,推崇“一个好汉三个帮”而规避单打独斗。最早的“月山春晚”,就是村里的父老乡亲聚到一起欢度春节的一个仪式。仪式是个载体,载体需要有内容,于是就有了老百姓自发的吹拉弹唱、手舞足蹈,这就是当年的“月山春晚”。改革开放以后,人口聚居发生了重大变化,年轻人平常外出打工,只有春节是乡亲团聚的最好时机,继承着文化传统,适应着新的人群聚集特点,一年一度的“乡村春晚”为乡亲们见面团聚、宣泄情感、追忆乡愁提供了绝好的、甚至也是唯一的机会和平台。同时,村里人还发现,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乡村春晚”还有营造乡村文化生态、吸引游客的功能,于是,“月山春晚”由点到面、星火燎原,发展为丽水“乡村春晚”。这一现象折射了乡村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规律:地域文化传统和现实需求有机融合,才能催生出有生命力的、属于老百姓自己的文化样态;反过来说,只有老百姓自己是创造者、参与者、主宰者,乡村文化活动才能长盛不衰。所以,乡村春晚的真正意义,是启发人们挖掘乡村文化特质,打造真正属于自己的节日。

  其次,目前,全国举办“乡村春晚”的地方绝不仅仅是月山村、丽水市。为什么丽水乡村春晚有了名气?这就涉及到乡村文化建设的另外一个规律性的问题:品牌建设。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实施基层特色文化品牌建设项目,以富有时代感的内容和形式,吸引更多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一乡一特色,一村一品牌”,这样的表述也经常见诸于各级政府的政策文件。文化活动乡乡搞、村村搞、年年搞、月月搞,怎样把我们的活动打造成为公共文化的品牌活动?换一个说法,品牌文化活动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标志?笔者认为,下面几条应该是打造品牌文化活动的努力方向。

  第一,品牌文化活动应该体现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这也就是常说的品牌的独特性、差异性。乡村春晚是个载体,各地乡村春晚的内容与表现形式不能雷同。第二,品牌文化活动应该具有持续性。持之以恒,不断完善,不是应景式的、随机偶发的。第三,品牌文化活动应该有广泛的参与性。老百姓参与进来,自我创造,自我表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它是大众性活动,不是小众活动。第四,品牌文化活动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影响力。文化品牌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符号。知名度和影响力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知名度高,借鉴示范意义大,影响力自然就大。第五,品牌文化活动建设必须与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紧密结合。研究一下“丽水乡村春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路程:2007年,描写“月山春晚”的通讯报道入选浙江省高中语文教材,这可以看做是一次影响深远的特殊媒介传播;2016年春节前后,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对丽水乡村春晚做了集中报道,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通过中国文化网络电视向全球21个国家和地区现场直播丽水乡村春晚,丽水乡村春晚真正走出丽水,走向世界。可以说,没有丽水乡村春晚和现代传播媒介的紧密结合,就没有丽水乡村春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说明,文化品牌活动需要脚踏实地“做功”,也需要依靠现代传播媒介的宣传推广。总之,品牌文化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由“高原”走向“高峰”的必由之路,中国乡村品牌文化活动层出不穷、灿若群星之际,就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真正大发展大繁荣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