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用好青山“聚宝盆” 吃好生态“旅游饭”

26.06.2015  16:46

用好青山“聚宝盆” 吃好生态“旅游饭

浙江省龙泉市宝溪乡高山村旅游扶贫显成效

 

一、背景与概况

浙江省龙泉市宝溪乡高山村距离城区84公里,与福建省相邻,海拔935米,有6个自然村,全村有249户、913人,其中低收入农户129户、435人,耕地面积1508亩,山林面积6万亩,属浙江省扶贫重点村。该村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在89%以上,被评为丽水市林业观光园区。境内有著名的披云山,为仙霞岭山脉中的著名山峰和中心区域,海拔1680米,山高谷深、雨量充沛,因终年难得不披云而得其名,是瓯江、闽江、钱塘江三江之源。山中奇峰叠起,万木葱茏,奇花异草遍布,怪石林立。山上有披云峰和圣泉峰(俗称”双胞峰”),还有著名的天师庙,庙中供设中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塑像。同时,高山村还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入浙第一站、浙西南特委驻地旧址(丽水地委的前身),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就是从龙泉的披云山区和毗邻的浦城、遂昌、松阳边区,延伸宣平(原丽水地区的一个县)、丽水、缙云、青田,以及江山、龙游等区域,粟裕将军曾6进披云山。

近年来,龙泉市委、市政府规划对披云山景区进行开发,高山村依托披云山景区和生态优势,大力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在农家乐发展及促进农民增收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2014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18.17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36元;共有农家乐10家,餐位435个,床位90个,农家乐经营收入109.05万元,接待游客12936人,其中低收入户兴办农家乐2家。2015年以来,高山村借助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的东风,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帮助下,农家乐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发展农家乐17家,新增餐位1490个、床位245个。截止6月底,累计农家乐总数达到33家,餐位数达到1925个,床位数达到335个。

二、主要做法。

(一)理清思路,找准定位。高山村着眼于长远发展,超前谋划村庄发展的路径和方向,找准发展定位。近年来,高山村紧密结合实际,认真发展乡村旅游,致力于把高山村建设成为丽水乃至长三角的旅游胜地,把乡村旅游培育成高山村的支柱型产业,以旅游促进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 一是树立一个形象品牌。 充分利用资源禀赋,突出抓好“休闲、养生、避暑、探险”的品牌形象,重点打造生态观光游、乡村度假游、户外探险游、红色体验游、健身养生游,满足游客的多重需求。 二是实施分步建设。 把整个高山村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率先启动青井自然村的乡村旅游发展,逐步实现以点带面,从而带动其他自然村的村民尤其是低收入农户都能吃上生态饭和旅游饭。 三是推进 低碳 旅游。 坚持“生态、环保、低碳”的发展要求,房子、道路等保持天然,细节上融进新的元素,体现自然和质朴感。出游方式上设置“爬山、散步、骑车、钓鱼、静听、观星”等运动或休闲方式,让游客回归自然。

(二)多方联动,共筑美村。高山村发展乡村旅游最大的基础就是要建设好美丽乡村,让建设成果惠及所有低收入农户。近年来,坚持以旅游促扶贫的工作思路,各方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251万元,支持青井自然村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推进“美丽高山”建设。龙泉市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在乡村建设、旅游规划设计、经营类型、风格定位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并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建设。村级主要采用“村里抓面、协会抓块、农户抓点”的模式抓好乡村旅游发展,即:村里负责公共区域内五破拆除、绿化、美化及游步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农家乐协会负责村内农家乐和民宿的指示牌、示意图、灯笼等环境打造;农户及农家乐经营业主负责自家农家乐门前、屋后卫生整治,并积极配合村里及协会工作。通过多方联动,如今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已初步成形,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村两委优先考虑村内低收入农户参与“拆破、绿化”及基础设施等各种项目建设,一方面在旅游发展过程带动了低收入农户上岗就业,另一方面也让村里节省了大量建设成本。

(三)紧抓优势,补全配套。高山村最大优势是景区依托,自然生态好、空气新、气温低、民风淳 高山村牢牢抓住优势,进一步增强配套意识,促进“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协调配套。 一是做好 的文章。 菜肴就地取材,全部为民间菜和农家菜,均来自当地农民自种自销;除了农村特有的土鸡、土鸭、猪以及各种时令鲜蔬外,还广泛采用各种当地土特产制作菜肴,深受游客的喜爱。由于销量较大,2014年,该村积极发展农业、农特产等乡村旅游配套产业,带动农户种植高山蔬菜300多亩,有效解决了低收入农户就业121人,其中参与种植的低收入农户人均增收达到4000元以上。 二是彰显 的特色。 高山村农家乐对进一步提升积极主动,在不损失本地乡土气息的同时,在农家乐外立面、客房、周边环境等方面,做到了与生态、文化相融合,致力于为游客提供生态、舒适、养生的住宿场所。 三是建设 的设施。 进一步提升披云山景区配套设施,在上级政府支持下,累计投入1.3亿元完成建设“通景公路、游步道”等设施。村内建设了“游步道、停车场、公厕”等设施,其中游客服务中心投入达160多万元,为游客出行带来方便。 四是加强 的配套。 村两委争取资金建设“休闲公园、红军纪念桥等设施和景点,设置指引路牌,为游客提供最好的旅游配套服务。 五是开发 的商品。 扶持开发乡村农特商品,鼓励留在村里的老年人、妇女等开发香菇干、木耳干、高山茶叶等特产,以满足游客购置土特产的要求,从而促进了一部分低收入农户增收。 六是推出 的活动。 不断丰富具有地方民俗特色活动,农家乐均推出3个代表性的活动,致力于留住客人3天以上。目前,高山村挖掘出了“小孩捉泥鳅、体验土蜂蜜制作、老人品茗、妇女制豆腐、杀猪、游披云山、抓田鸡、乡村队歌赛”等十几项休闲娱乐项目。

(四)融入文化,留住乡愁。高山村最大的特色是具有红色文化、乡愁文化和道教文化。该村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根据乡村旅游布局,建设文化旅游文化景点,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品味。一 是挖掘 红色文化 ,打造系列景点。 在“青井自然村”、湖住溪自然村相继建造了“红军亭”、“烈士志愿桥”、“爱国教育基地”、“烈士墓”等景点。据初步统计,自红色景点打造并开放以后,游客在高山村的逗留时间可以拉长1天以上。二 是利用 乡愁文化 ,唤起乡村记忆。 至今,该村仍保留“古村”风貌,所有农家乐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农家味道,如农家乐的内部装饰,农家菜的布置,给游客一种信任和慈祥,也让游客勾起了乡村的记忆,对新一代教育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是利用道教文化,做好宣传营销。 披云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天师庙周年游人络绎,四时香火不断。该村积极利用该种文化的效应,做好高山农家乐的宣传营销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对外的知名度。

(五)规范管理,提质上档。高山村为进一步实现提质上档,切实加强了对农家乐和民宿的规范管理。 一是成立协会。 成立村级农家乐协会,对村内所有从事名宿、农家乐等经营户进行统一登记、纳入旅游资源数据库,并分别设计制作了“农家乐”等标牌,规范农家乐经营行为。 二是改造提升。 将星级农家乐列入团体来客轮流接待的名单,对做的好、服务优的农家乐或民宿优先安排客源,极大地调动了经营户上星级、创品牌的积极性。今年以来,完成了一批农家乐的改造,包括从庭院布置、建筑外观设计到内部装修,从民俗文化营造到参与活动项目,都得到了改造提升。 三是加强检查。 在节庆活动和旅游旺季,高山村农家乐协会加强对农家乐及旅游设施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整顿,加大旅游市场监管力度,树立乡村旅游良好形象。 四是提升服务。 针对乡村旅游涉及面广、关联性强的特点,村两委和协会积极组织各项活动,邀请市有关部门加大对所有农家乐从业人员历史文化、餐饮文化、服务礼仪、服务技能、烹饪技术等培训,增强从业人员卫生、品牌和服务意识。同时结合经营户各自特长,探索打造特色菜品、特色商品,逐步形成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新格局。

三、主要成效

(一)低收入农户增收明显。几年来,当地党委、政府在高山村实施的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2014年,该村农家乐经营户最低的收入2万多元,最高的收入10万多元,农家乐经营户年均收入9万余元,成本利润率达到120%以上,是传统农业的4倍以上。

(二)产业融合进一步得到加强。随着游客的增加,带动了当地农副产品销售,价格上涨,带动了高山茄子、辣椒、四季豆等种养殖业与农家乐联动发展,既延伸了农家乐的产业链,丰富了农家乐活动内容,又带动了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提高了农民尤其是低收入农户的收入。在产业发展中,高山村始终瞄准低收入农户,让低收入户成为主要受益者,切实增强他们的“造血”能力。

(三)农村面貌焕然一新。高山村道路、饮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农家乐农房风貌和室内设施全面改造,全面实现了人畜分离、人污分离。入户道路硬化,庭院进行整治,村庄面貌焕然一新。通过乡村扶贫项目,农户的危旧房进行了全面的改造,村内道路绿化美化,整洁干净,文化娱乐设施配套齐全。

(四)乡风民风得到了提升,就业观念逐渐改变。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高山村的民风进入了“衣食足,知荣辱”的良性认知阶段,村两委通过开展创评乡村旅游“文明户”、“道德示范户”等活动,乡村邻里更加和睦,百姓安居乐业。外地游客在村里旅游的同时,也把城市文明带到了农村,把更高的旅游要求注入了农民的头脑中,使农家乐业主以及全体村民的卫生习惯、待人接物、餐饮水平、文化教养都有了很明显的提高,村美了,人富了,村民尝到甜头,许多外出务工本村村民,都赶着回乡创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