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颗温热的心等待花儿开放

20.01.2015  00:33

      本期“与校长共进午餐”走进了省教科院附校,记者发现校长唐宇红的左脚系着绑带。“我们唐校长的脚,这个学期在学校体育馆里参加教师活动时受了伤,她牵挂着学校,在家没休息几天,就赶来上班了。”学校老师徐欣告诉记者,“上个月学校组织‘校园果实分享节’活动,校长拖着没康复的左脚,一起参与摘橘子、香泡,还拿起竹竿和孩子们互动呢,我们的学生可高兴了。我们校长就是这样一个人,再小的事,只要老师和孩子们需要她,她都会亲力亲为。
      共进午餐活动中,唐宇红与刚入围第五届“附校百星”的五个孩子互动得很好。不过,其间出现了一个小插曲。现场有个女生的餐盘上少了一个勺子,考虑到学生比较羞涩,唐宇红鼓励女生自己到厨房阿姨处拿勺子。女生因为害羞扭捏着不好意思上前,在唐校长与同学们一次又一次的鼓励下,终于迈出了脚步。“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家庭,但是来到我们学校,我们就希望搭建各种各样的平台,希望引领学生知道她能行,并付出了努力,就一定能做好,哪怕这个过程不那么顺利。”唐宇红所说的,正是这几年省教科院附校在培养学生自信方面一直努力的方向。

      多元评价学生 人人有奖 
      说起省教科院附校,家长们还是相当认可的。它在硬件上拥有欧式建筑,看着就如电视剧中欧韩民办学校一般;软件上,它是江干区教育局与省教科院采用“科研机构+新校”模式合作办学的一所学校,在课程改革方面大胆创新。而看看从学校走出来的学生和老师,他们总是朝气蓬勃。
      例数几年的成绩,也可以说硕果累累:截至2014年5月,学校共有21个课题立项,其中省级6个、市级9个、区级6个。学校连续三年被评为江干区教科研优秀学校,并先后获得“江干区学校发展奖”“江干区教学质量优秀奖”“浙江省文明单位”。教学成绩比2012年也翻了一番。
      然而四年前,学校并非这种状态。当时学校还是由闸弄口中学和艮山路小学合并而成,学生比例中,进城务工子女居多。学校曾做过调查,学生、老师的自信心普遍不足。后来采用“科研机构+新校”的模式合作办学后,省教科院院长方展画亲自“问诊”,建议学校推出提高学生自信的评价体系,也就有了如今的品牌活动——附校百星评比。
      简单讲,附校百星就是评比学生中的“星星”。不过,星星闪亮的标准与学习成绩没有多大的关系,学校更多的是多维度关注学生,比如才艺、体育、科技水平、文明程度、孝顺程度……今年已经是附校百星评比的第四届,每一届的体现形式各有不同,学校有时与生命教育活动嫁接、有时设置舞台让学生表演达人秀,今年的主会场则跳开学校,转身来到杭州剧院。“学生需要展示、学生需要认可。学校能做到的是,尽己所能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校长唐宇红介绍,学校每年评选出100颗单项奖“星星”、10颗综合素质的“闪亮之星”,原则上每年评选出的“星星”不重复。
      作为九年一贯制的学校,9年下来就能评选出990个学生,而学校的学生总数差不多在1000人左右,基本达到人人有奖。

      孩子的自信源于发现自我 
      附校百星,之所以可以成为学校的品牌活动,并非在于它的形式多么受学生欢迎,最重要的是它可以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想要成为学校的“星星”,学生至少在某一方面足够优秀,或许仅仅是他足够努力。
      近两年附校百星的评比,主动权在学生手上。学生需要提交自荐表、上交班级后通过班级推荐、公示名单、广播个人才艺展示。学生在自我认识以后,还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家认可。“学生知道我能行,并为此努力过,那么就一定可以做好,哪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唐宇红看重的是,这个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立足社会的某种能力——自我挖掘长处、努力、坚持。
      除了附校百星,学校还推出了炫彩活动节、奖学金颁奖大会、每周“小星星”电视台展示等活动,都在努力挖掘学生的优点和自信。
      学校有个中高段的学生,几年来一直都能拿学校的奖学金。不过,认识他的老师知道,这孩子因为身体原因,常常被同学嘲笑,他内心非常自卑,所以也不大听老师的话。可是,一件在大家眼前并不起眼的小事改变了他。那年,这名学生在闸弄口捡到一个钱包,为了物归原主,他一直在原地等待了很久才等到焦急的老人家。没想到,第二天学校收到了一封来自老人的感谢信,学校借此机会全校表扬了他,还将当年的文明之星颁给了他。从那以后,老师们发现男生慢慢地变了,变得开朗、努力,更加乐于助人,学习成绩也步步上升。
      唐宇红说,每一个奖项背后都有一个或温情、或励志的故事,而奖项的主人常能把这种正能量传递给身边的同学、老师和父母。

      让师生都“乐学” 
      走进省教科院附校,就能看到一块书本状的石碑,上面写着“想学、能学、会学、乐学”,也就是说学校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乐学”,让学习变成一件轻松、快乐、自然而生活化的事情。
      想要做到这一点,势必要求学校和老师有足够的水平和活动平台。上个月,记者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橘子采摘”活动,原本锻炼学生动手实践的活动又蕴含了另一项功能——考验学科知识,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比如,数学老师利用数学原理,让学生在没有尺子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方法计算橘子树的高度。在这个开放数学课上,学生们的想法也出乎了老师的意料,有人想到利用太阳光的照射,通过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计算;也有人通过比较、预测的手段计算。“计算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活动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老师也要有乐学的精神。”唐宇红非常认可提出这个活动设想的老师,认为老师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我们提倡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阶段的学生,我们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为了鼓励更多优秀教师了解自己的学生和执教的课程,学校在教师培训、课程改革方面都下了不少功夫。这两年,学校立足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特点,抓住六、七年级的课程特点进行衔接。比如,语文学科方面,扩大六年级的阅读量、放缓七年级课程过快的步伐。
      再比如数学、科学等学科,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化较大,学校为了每个群体的学生各有发展,在2013年9月推出了“走班”性质的分层学习。“原本还有些担心,会不会拉大两极分化,但跟踪了一年发现跑得快的学生跑得更快,吃不饱的学生越来越自信而且能吃饱了。”唐宇红透露,预计今后还会在英语学科进行尝试。
      在唐宇红眼里,教育是滴水穿石的慢过程,需要用一颗温热的心等待花儿的发芽、成长。正如省级立项课题“先学后教”在学校推进,多年来记者也一直默默关注着学校的一点点进步,学校从最初推出“六卡导学”一直到现在的“两本两卡”、“作业限行”,它们让学校的教学水平以飞快的速度上升着。

      ●本期嘉宾 
      唐宇红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杭州市教坛新秀、江干区名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在中小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方面有丰富的实践与研究,主持省级课题,多项课题成果在省市获奖。 
      人生信条:从善求美,潜心追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