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公益林引来“金山银山”

29.07.2019  12:21

  临安区太湖源镇白沙村,全村平均海拔600米,地域33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45500亩,森林覆盖率97%以上。这里有著名的以太湖源森林生态旅游区为代表的优美自然风光,高山峡谷、林山竹海、悬崖峭壁,美不胜收,是个养生又养心的天然氧吧。

  村里人口不多,但他们在林业生态保护与发展史上的影响却早已蜚声海内外,先后获得了“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创建先进村镇”“浙江省森林村庄”“浙江省旅游特色村”等几十项荣誉。这一切靠的是从砍树致穷到看树致富的转变,靠的是35000多亩生态公益林。

  靠山吃山,开启向“金山银山”转化之路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白沙村,靠山吃山,过度采伐引起了山体水土流失、山洪摧毁村庄。后来该村大力发展经济林,上面种山核桃,中间种笋干竹,下面种茶叶,但结果却要看天吃饭……现状给了白沙人教训,他们决心走保护生态环境,走林产品开发、发展生态旅游的新路子。

  1998年,通过招商引资,开发了临安首个生态旅游景点——太湖源风景区,同时诞生了以“神仙居”为代表的第一批农家乐。借助生态公益林建设带来的优美自然环境,白沙村的生态旅游业发展迅猛,推动了农家乐休闲度假和旅游三产服务业的发展,年轻人开始回乡创业。截至目前,白沙村共有农家乐有208户,其中高端民宿17家,床位数6000余张,2018年游客年接待量32万人次,经营性收入为9000余万元,白沙村成了长三角地区名声响亮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村,夏季避暑一房难求,需要提前2个月预约。

  公益林建设带来的生态旅游给白沙人带来了甜头。白沙村专门成立了护林组织,护林员携带GPS定位手机不定期上山巡查,制定了《林权为个人的重点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制度》等一系列保护制度,在村庄主要节点竖立公益林宣传告示牌24块。截至2018年,白沙村共建成山林消防隔离带7000余米,蓄水40立方米以上的消防蓄水池建有7个,这有效解决了高山森林消防取水难的问题。

  绿水青山,入画慢生活下的醉美乡村

  得益于这片生态公益林,白沙村的环境相对更清幽,气候宜人,在炎热的夏天,白沙村是个避暑的绝佳胜地。这里有“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炊烟袅袅,有“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闲适生活,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住宿环境,也有俗称“江南小九寨,碧水太湖源”的太湖源风景区,野生景观植物遍布山野,四季景色迷人。无数游客前去修养身心,更多人爱上了这个被万千生态公益林包围的村落。对于游客来说,白沙村就是入画慢生活下的醉美乡村,这里的一切都值得去留恋、去品味。

  如今在白沙村,农家乐、民宿都经过统一的规划和整治,独立于景色之外,也与景色融为一体,让来到白沙村游玩、修养身心的游客,在欣赏美景之余能有个舒适、别具风味的休息住所,也能品尝到繁华城市中少有的“家乡菜”。生态公益林营造了白沙村生活最为舒适的状态,在这里的每一次呼吸都是最纯粹的健康私享。

  景村结合,打造特色白沙造福一方百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政府宣传、游客助推下,白沙村依托生态公益林打造景区,依托景区发展衍生产业,景村结合的发展模式让他们逐步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态致富路。

  生态效益补偿是国家加快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2018年,白沙村获得公益林补偿资金122.8万,其中118.6万直拨到农户。这一举措让老百姓切切实实地得到了实惠,促进了白沙村民增收,确保白沙村“真山、真水、真空气”的良好生态环境。太湖源风景区依托于生态公益林本身,自景区建设以来,接待量不断增加,2018年景区年接待游客量约33万人次,年经营收入为1082万元。景区的建设并不涉及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周边产业完全由白沙村村民接手,旅游带动的客流量反而促进了白沙村衍生产业的发展、集体收入的增收。

  如今,白沙村经过多年的建设,已从一个落后的小山村华丽蜕变成一个风景秀丽、村富民康的美丽生态村,群山飞翠、绿树蓊郁,宛若世外桃源。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课题,目前白沙村逐步由“村落自然化”向“村落景区化”转型,由普通农家乐向高端农家乐转型,由“卖生态”一枝独秀转向“卖生态”“卖山货”“卖文化”综合经营转型,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这一切靠的就是这片美丽的生态公益林。

(临安区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