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肃南县积极传承裕固族文化

21.11.2014  13:21

  “以婚礼为例,原来我们的传统婚礼有唱歌、祝词等很多程序,全部下来要3天时间,如今随着现代婚礼被慢慢接受,传统婚礼上唱的那些民歌以及一些习俗,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近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裕固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柯璀玲,向参加“梦想丝路”(甘肃段)采访活动的记者,表达了对保护传承裕固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

  裕固族是我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现有约1.3万人,主要聚居在肃南县,是甘肃省特有的世居民族之一。裕固族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游牧文化,由于民族文字失传,只有语言,裕固族文化传承基本采用口口相传的方式。随着时代发展变迁,裕固族的语言濒临失传,游牧时代的一些传统习俗逐渐式微。柯璀玲说,如今,裕固族文化遗产传承人多为高龄老人,而愿意接过传承衣钵的年轻人少之又少,民族文化传承后继乏人。

  国家级非遗项目裕固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75岁的杜秀英老人告诉记者,她从小就和同为代表性传承人的妹妹杜秀兰一起跟着民歌手父亲学唱裕固族民歌。现在会唱、喜欢唱民歌的人越来越少,多年前姐妹俩还教过不少学生,“如今每人只带一个学生,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了。”杜秀英介绍,早年生产生活中的不同场景,父亲都会唱不同的民歌,“剪羊毛有剪羊毛的歌,挤奶有挤奶的歌,结婚时有结婚的歌,甚至小孩剃头时都有剃头的歌。”耳濡目染让杜秀兰姐妹俩成为当地有名的民歌手,在当地人的婚礼或节庆仪式上常常有她们吟唱的身影。

  “特别喜欢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柯璀玲说,为了掌握那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当年她拎着礼物来拜师。为了将技艺传承下去,她现在甚至不得不求着年轻人来学。

  柯璀玲如今已经很有名气,在各地文博展会上,经常能看到她带来的裕固族服饰。无论见到熟人还是游客,她都不厌其烦地推介裕固族的文化、习俗。她的梦想是建设一个“裕固族原生态民族村寨”。按照她的规划,村寨将复原裕固族原有生活方式,分类建设裕固族“衣、食、住、行、歌、体、文”所需要的原生态篷屋设施,并在每一个分类大项内细分若干具体的非遗传承内容。“我现在特别怀念当年亲戚朋友相聚围着毡房一起吃饭、唱歌的场景,有时候想起来就会流泪,因为那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希望能在原生态民族村寨里还原这些已经远去的场景。”柯璀玲说。

  据了解,当地政府也一直关注和支持裕固族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肃南县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兰海东告诉记者,近年来,肃南县筹措资金,建起了集民族文化征集保护、挖掘研究、宣传教育、整理创作于一体的宣传文化中心;新建中国裕固族博物馆、裕固族非遗保护传承中心、歌舞传承中心、游牧文化中心、裕固文化风情苑等,保证裕固族的生产生活习俗和民族文化得以传承。肃南县已经逐步搭建起挖掘、研究、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平台。

  兰海东说,为了让民族文化在年轻一代中传承,肃南县积极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课堂,通过在幼儿园和小学探索开设裕固族语言教学课程,组建裕固族民歌少儿合唱团,举办裕固族语言、原生态民歌少儿培训班,在县委党校主题培训班开设民族文化专题讲座等,提高了群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有效促进了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发展。

  截至目前,肃南县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个、省级非遗项目9个、市级非遗项目17个、县级非遗项目29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4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96人;建成非遗传承培训点11个。此外,为避免裕固族语言、民族文化失传,肃南县在近10年时间里,通过摄像、照相、录音等多媒体手段对裕固族传统文化进行记录保存,并在裕固族非遗保护传承中心分类向公众展示。

  “我也是裕固族,又从事文化工作,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责无旁贷,绝不能让民族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消失。”兰海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