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新成就:机械治沙引来不一般的客人

21.07.2017  11:23

  在甘肃武威市腾格里沙漠南部边缘,外国友人对一片2000多亩不起眼的草方格沙障兴趣盎然。他们不是普通的游客,而是由国家林业局安排,每年走访我国有关省份的外国驻华使节。这项活动从2017年开始,今年的主题是“走近中国林业·防治荒漠化成就”,向驻华使节讲述中国防沙治沙故事,同时宣传推广中国防沙治沙的成功经验。

  6月下旬的甘肃之行,来自波黑、缅甸等国大使、“一带一路”沿线和受荒漠化影响严重的国家驻华使节,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代表共20多人参观考察我国机械治沙取得的新成果。在甘肃建投投资建设的国家级“全国荒漠化防治(机械治沙工程)试验示范基地”,工作人员简单讲述机械治沙取得的成果后,驻华使节不断向工作人员提出问题。

  一个个问题解释完毕后,一架无人机缓缓起飞,演示着机械治沙的全过程。工作人员向客人们进一步介绍道:机械治沙仅仅是手段,首先要通过无人机勘察沙漠地形地貌,取得勘测点后观察风向风速及沙丘移动速率,从而得出铺设草方格的间距、方向和高度,这些工作结束后还将完成生物治沙的方案。如此这般,铺设的草方格才能最大程度地固沙。不远处,2015年6月完成铺设种植作业的试验示范区草沙障内梭梭、花棒等沙生植物长势良好。

  机械化铺设草方格,速度是人工的50倍。显然驻华使节最感兴趣的当属甘肃制造的“固沙车”,他们拿出手机不停拍照,并向工作人员询问每亩的治沙成本。这台由甘肃建投制造的“多功能立体固沙车”拥有11项实用新型技术及发明专利,已于2014年7月开始投身沙漠治理作业。

  国家林业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王春峰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使用无人机技术配合机械治沙的模式,目前在国际上尚未推广,国内也只有甘肃在实践,在全球治沙领域而言,这都是有益的探索。他接着表示,机械治沙可以解决劳动力减少、劳动力成本逐年提高的问题,希望可以将这一成熟的治沙经验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东北端,地处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之中,同时也是这两大沙漠之间的主要绿色屏障。由于常年干旱少雨,生态环境极为脆弱。防沙治沙,关乎着民勤人的生死存亡。

  “民勤的历史,就是一部与风沙战斗的历史。”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副所长崔健国这样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多年来,民勤在风沙前沿和生态脆弱敏感区域积极防沙治沙、植树造林,保卫着家园,更是肩负着保护这片绿洲大地的重任。

  为了抢救性地保护民勤生态,2002年7月,连古城保护区在原省级保护区的基础上将面积扩大到28倍,保护范围占到了民勤县国土总面积的1/4,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讲,梭梭是目前民勤沙区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人工培育林,其较强的抗旱性表现出适应沙区环境的生长优势,对维护民勤脆弱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保护区正在积极探索建立“国家有投入、科技作支撑、农民有收益”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坚持“谁经营、谁投入、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采取个人、联户、企业承包经营的方式,将国有治沙生态林承包到户,大力发展沙产业。通过治理经营、发展林下特禽养殖、种植中药材等沙产业,拓展新的增收致富渠道,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沙漠治理和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记者 王斌)

防沙治沙为家园添绿
  乌兰布和沙漠南缘,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茫来嘎查(村),梭梭挺立沙丘绵延遍野,顽强地阻挡着沙漠前侵。这里的牧民们纷纷放下牧羊鞭,转变成了植树者和护林人。55岁的牧民吴维忠,以前家里养了400多只羊,“收入不理想,一年到头只能剩五六千元。”最近几年,他不再养羊,成为森林管护员,工资从最初的一年4000元涨到了如今的1.林业厅
中国治沙“库布其模式”受青睐
  从“死亡之海”的荒原,林业厅
南湖区举办“大地之翼”主题鸟类公益摄影展
  为向市民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理念,林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