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海区立足本地实际扎实推进“五水共治”

08.03.2016  10:41

  瓯海,居于温州主城区的重要位置,见证着温州城市化建设和经济转型发展的历程。这座高速发展中的滨海新城,俨然已是温州大都市最具潜力和活力的板块。

  因为居于市中心,对瓯海而言,解答“五水共治”生态命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处理好城市发展与治水之间的关系。瓯海始终站在城市发展全局高度,科学统筹各个城市区块的治水工作。

  大自然一方面赋予瓯海丰富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又给瓯海带来地势上的“短板”,如瓯海三溪片是温州市区的洪水发源地,历来是洪涝台灾害多发区,成为瓯海的城市之殇。自然基础和城市功能的特殊性,决定了瓯海“五水共治”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近年来,瓯海人立足本地实际,以不急不躁的态度,干在实处的实践,使“五水共治”真正成了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城市发展事业。

多管齐下,呵护秀美家园

  “五水共治”作为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性工程,瓯海多管齐下,水岸同治,不放松任何一个环节,治水工作亮点频呈。

  泽雅水库保障着温州市区30%的原水供应量,泽雅水库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温州市民的生活健康,对泽雅水库的源头治理工作具有治水和城市管理的双重意义。为保障水源的清洁安全,瓯海区强制关停或搬迁库区小规模养殖场,并取缔机械、造纸加工作坊263家,拆除腌塘2126个,水库水质已稳定在Ⅲ类水以上标准。

  情况复杂的城区沿河城中村是河道污染的最主要来源之一,改造整治沿河城中村,成为瓯海打好“五水共治”攻坚战的关键性战役。

  早在2013年,瓯海区便启动了平天镬、秀屿山公园两大片区的城中村改造工作,先后与820户村民签订了正式拆迁协议书,提前安置了660户共875套拆迁安置房,完成了2.34万平方米的上汇河沿岸“旧村整治”,拆除了河道沿岸8米范围内的违法建筑,困扰城市的环境“疮疤”消失了。

  通过对河道污染主体的强力整治,城区内主要河道回归了清美本质。如何将河水之美打造为城市景观,塑造亲水格局,真正实现人水和谐,提升城市人居品质,是城区治水的另一个重要诉求。瓯海区大手笔投入,先后投资1.46亿元用于河道建设,完成半塘河河道整治和景观工程建设,并先后启动沉木桥河整治及景观工程,中河西岸河道整治工程建设;全区累计建成荷塘月色公园等滨水公园15座;对于中心区河道,瓯海更是站在城市发展的未来,做出远景规划,“打造两个集休闲、生态、景观于一体的河道旅游圈,利用3年的时间,完成第一个总长约9公里的河道旅游圈;利用5年时间推进拓展至火车南站、汽车公园约15公里的河道圈建设,力争把中心区河道打造成为瓯海的护城河、景观河、生态河和文化河。”

  瓯海三溪片地势低洼,周边多山丘,且远离江河入海口,集雨面积152.8平方千米,占温州市中心片总面积的49.6%,郭溪、瞿溪、娄桥、潘桥4个街道的近30万常住人口,常年遭受着洪涝台灾害威胁。

  近年来,随着“五水共治”的火热推进,抓好三溪片地的洪水防治成为瓯海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瓯海区委、区政府通过“上蓄、中疏、下排、预警”四招排除了悬在30万人头上的“险情”,使该片区的防洪能力从原先的两年一遇提升到十年一遇,有效抵御了“莫拉克”“菲特”等强台风带来的负面影响。去年第13号台风“苏迪罗”期间,三溪片面平均降雨量达162毫米,未发生局部内涝,老百姓称赞“五水共治”圆了他们的“平安梦”。

  家园美了,百姓收获了更多的幸福生活体验,持续推进中的瓯海“五水共治”工作每年都会以一份卓越的成绩单回馈当地百姓:2015年,瓯海被评为2015年度“清三河”达标县,全区7条垃圾河、70条黑臭河已全部通过省、市级验收,河道环境大幅改善;城镇污水收集处理体系建设目前已完工42个,剩下最后一个将于一年后全面竣工;全区127个村子将于年底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全区平原河网水体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等主要污染物指标平均浓度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7.1%、12.7%和13.7%。

  “五水共治”顺利推进的背后,离不开一个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着各项工作的切实落地:瓯海区将治水专项资金从2014年的1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1.5亿元,并制定出台小型水利工程等以奖代补政策,积极探索PPP等投融资模式应用于治水工程建设,夯实治水的资金基础;坚持区四套班子领导联督联查机制,对重点难点问题实行捆绑攻坚;开展民间“轮值河长”试点,发挥沿河企事业单位和群众的监管优势,提升监管效率;不断完善联动执法机制,每月不定期实施环保、公安、城管等部门联合执法,严厉打击涉河违法行为,保持治水常态化管理高压态势。

五水共治,汇聚全民热情

  在瓯海,谈及民众参与治水的故事,一个词语——“三民治水”频频入耳。落户于瓯海的民营企业主动认捐治水项目,民间组织活跃在治水一线,民众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诠释对“五水共治”的高度支持,瓯海人的心因治水凝聚在了一起。

  “五水共治”需要动员全民参与,而集资是关键性保障因素。为进一步破解治水资金难题,瓯海区大胆创新,2014年,瓯海区工商联牵头成立全省第一个由企业参与、民间运作的“瓯海区治水公益基金”,迅速得到本土企业的积极响应,在瓯海区三级干部大会上举行的“五水共治”捐资仪式上,森马集团、中梁地产集团、瓯海农合行、新华成置业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现场捐赠金额从20万元到1000万元不等,一次性捐资达3670万元。在这些企业的带动之下,瓯海各行各业纷纷行动,先后认捐资金达8000万元,专门用于治水基础设施建设、沿河文化研究保护及治水宣教、科研等;全区各民主党派成员、党外知识分子、非公经济人士等积极响应并大力支持,一次性为治水基金捐资343.5万元。

  根据瓯海设立治水公益基金和各地兴起“五水共治”捐款情况,新闻文艺界委员撰写了《建议设立“五水共治”基金使用监督机制》内参,得到省委重视。

  瓯海区全民参与治水氛围愈加浓厚,支持治水工作蔚然成风,涌现出了一大批民间治水达人,成为传递治水文化的中坚力量。

  体育达人张金成花了10多年的时间,寻访收集到全国各地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古灯2万余盏,投资300万元在塘河边建成了温州首个民间灯文化专题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开放;农业达人徐协春出资100余万元,对其位于丽岙白门渎河农庄周围2公里的河道进行了清淤和河岸绿化,使原来的黑臭河变清了,河岸变绿了,清澈的河水环绕着农田,农场变成名副其实的“生态农庄”,升级为城市农业公园;台联界委员周吉敏创作了1400字的《塘河赋》,涵盖了塘河民俗、文化,延续到当今的“五水共治”、山水和谐;区政协创建委员监督微信群,宣传“五水共治”,及时了解情况、反映问题,实现短平快效能;以塘河文化为主题的荷塘月色公园、韦庸治水公园等一批滨水文化主题公园将文化融入治水项目建设;民间纷纷成立护水行动团、市民监督团、志愿者服务队等民间组织200余个,投身加入“五水共治”行动。

珍视本土,文化与发展并重

  治水,促使瓯海强力淘汰落后产能,向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迈进,如今,在好水环绕的美丽家园,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瓯海不断探索着新的发展路径。

  丽岙街道立足“水岸同治”的治水理念,关停了白门河上游6家制革企业,有效消除了工业污水的排放,辖区内的黑臭河、垃圾河已得到治理,水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淘汰落后产能、水生态转好之后,丽岙街道将发展水岸经济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点。

  白门河示范片区下游一带,依托浙南花乡优势,将重点推进浙南花城、浙南塘河花木文化博览园、城市农业公园及3000亩花木种植基地等项目,打造集技术研发、生态教育、观光旅游等于一体的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白门河示范片区上游一带,重点抓制革工业基地改造提升项目和石材加工基地低效地再开发项目,建设一批现代标准化的厂房,做到环保、绿色、无污染,吸引效益高、能耗少的高科技企业;丽塘浃示范片区一带,着力建设亲水平台、风情长廊、游艇基地等时尚靓丽工程,深化“美丽塘河”建设,发展亲水购物、亲水旅游等亲水时尚产业。丽岙街道,这个全国著名的侨乡、浙南花乡,迎来了绿色发展的新契机。

  在瓯海区泽雅西岸,蜿蜒经过的龙坑溪俨然一幅山水画卷,溪水清澈见底,岸上景色如画。“五水共治”的大力实施,换来了的绿水青山,也促使当地群众转向发展美丽经济。

  2015年6月,投资2000万元的龙溪大峡谷漂流项目正式对外营业,坐落于青山之中,山水秀丽,又原始古朴,迅速打响了知名度,龙井、石榜山等自驾车旅游营地驿站、露营基地和辖区精品古道不断凝聚旅游人气。泽雅镇有“千年纸山”文化背景,唐宅造纸博物馆、纸山民俗展示馆承载着泽雅纸山文化的深厚内涵,每年的纸山文化节、漂流美食节、尝新节等主题文化活动深受市民喜爱。

  文化,是一个地方魅力恒久的精神根脉,在改造老旧街道的过程中,瓯海注重对本土文化的呵护。老街道与“水”的亲密故事,更是承载着瓯海人记忆脉络,成为当地人珍视的精神文化部分。

  梧田老街沿温瑞塘河而建,是温州塘河水乡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基本保留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临水骑楼的温州本土建筑特色。尊崇本土原生文化,更尊重老街与水形成的亲密关系,瓯海对梧田老街改造后的功能提出了准确定位:将梧田老街打造成以生活居住为主,旅游休闲为辅,通过优化功能逐步形成生活、服务和基础配套设施完善的具有时代特征和温州特色的滨水型综合社区。形象定位上确定为生态水景+人文休闲——瓯越水乡有机“生长”,打造成温州改革开放成就的标本和实地博物馆。

  目前,改造工作已初步取得成效,“幸福码头”“御膳食居”“那一年”都已开门迎客。不久集休闲、文化、生态、景观、民俗等功能于一体的水乡文化街区——梧田老街即将呈现在人们面前。

  2000年左右,温瑞塘河85.0%左右河段为V类及劣于V类水质,经过“五水共治”,水质和周围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伫立岸边,时不时看到白鹭翩飞而过。在“五水共治”过程中,瓯海区将塘河文化与治水相结合,建成了“印象南塘”文化商业街,“荷塘月色”等主题文化公园以及规划中河岸的古建筑修复等工程也在创建。河岸边的老“石墩”,被称为垛坝,是前人留下的水利设施,每隔一段距离设一个垛坝,可以在洪水期间减缓河水的流速,使上游冲刷下来的泥土沉积下来,因地制宜地用最少的资源和人力发挥最大的效果,在“五水共治”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场“五水共治”生态大考,折射出瓯海在生态、发展、文化以及道德风尚上的责任意识,特色化的治水之路成就了瓯海卓尔不凡的城市气质:美丽持续升级,发展道路日益宽阔,瓯海更显淳美、闲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