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就在现在,不要等待 何俊斌: 你的青春如此灿烂

05.05.2015  07:52

 

何俊斌,19岁,富阳人,天津农学院大一学生。4月3日晚上,何俊斌和同学回学校,一辆大客车迎面而来,生死攸关之际,何俊斌一把推开了同学,自己却被撞倒了……经抢救无效,4月13日8时50分,永远离开了我们。何俊斌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最灿烂的青春之歌,人们称他为“最美大学生”。

从吴菊萍到何俊斌,“最美”的延续

司马一民: 现在大家称何俊斌是“最美大学生”,杭州“最美”群体又多了一位可歌可泣的英雄。

康志友:所谓“最美”,是社会公众对日常生活中那种平凡而又出人意料的崇高行为的道德激赏和精神礼赞。

司马一民:这真正是老百姓的口碑!

康志友:杭州“最美现象”层出不穷,“最美人物”不断涌现,“最美”已经成为杭州的一道靓丽风景、杭州人的一个鲜明道德标志。生活工作在杭州的人是幸福的,这里是风景胜地,不仅有西湖西溪等自然景观,也有吴菊萍、何俊斌等“最美风景”;这里是文化宝地,不仅有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精神,更有向善向上向美的“最美精神”。

司马一民:吴菊萍、何俊斌们让杭州“最美”传遍天下,杭州现在被称为“道德高地”!

康志友:对此,我们一方面感到骄傲,毕竟这是全体杭州人共同的沉甸甸的荣誉。同时,我们也感到责任,这份荣誉是靠无数“最美杭州人”用善良、奉献甚至生命换来的,我们有责任传承这份“最美”、弘扬这份“最美”、践行这份“最美”,让“最美现象”由风景变为风尚,绵绵不断、生生不息。

司马一民:要让“最美现象”由风景变为风尚,需要久久为功。

康志友:在怀念、赞赏何俊斌,弘扬、倡导“最美精神”的同时,我们要深入思考,是什么夺去了年轻的生命,是大客车与小面包车吗?如果两辆车在斑马线前文明行车、主动礼让,悲剧还会发生吗?生命没有假如,但这确是何俊斌的牺牲带给我们关于精神与文明的深深思索。“礼者,天地之序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精神文明建设,有一个引导如何文明的问题。文明才有秩序,文明才能和谐,文明才是最美。在继续大力弘扬“最美精神”,倡导人们向何俊斌学习的同时,我们也要大力倡导文明礼仪、文明创建,倡导文明出行、文明礼让、文明旅游、文明餐桌,让文明成为生活的习惯,成为时代的主题,成为自觉的遵循,让最美精神与道德文明并驾齐驱、齐头并进,建设人人参与、人人共享、人人受益的精神文明。

用“最美”感染青年引导青年

司马一民: 这段时间在杭大学生们和青年人都在热议何俊斌的事迹。

周扬:4月20日,团市委、市青联决定,追授何俊斌“青年五四奖章”,并下发了《关于开展向何俊斌学习活动的通知》,号召全市广大青少年学习何俊斌精神。4月27日,团市委“青春杭州”微信公众号上,开设了祭奠俊斌的专题网页,广大青年纷纷献花留言,寄托哀思,表示要学习他的精神以他为榜样。

司马一民:何俊斌的行为体现了优秀青年的勇敢和担当,令人感动,可钦可佩,您认为应该怎么样向他学习?

周扬:我们要学习他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高尚情操。广大青少年要树立扶危助困的高尚情操,热爱人民,危难时刻能挺身而出。我们要学习他孝老爱亲、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关爱亲人,用实际行动来弘扬和践行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我们要学习他助人为乐、积极向上的阳光品格。全市青少年要热心公益,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用点滴付出汇聚成全社会的大爱。

杭城的青年群体中已经涌现了“最美妈妈”吴菊萍等一批“最美”,今天,“最美大学生”何俊斌无疑将和他们一样,成为杭州“最美”群像中的一员,永远被人们所铭记、学习。我们要将他们的精神广泛传播,用他们的力量感染青年,让更多的年轻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张翼飞        编辑: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