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报:行走在现代化的征程上——我省贯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五周年纪实

19.11.2015  14:05

 

 

5年前的宣讲大会还历历在目,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亲临杭城作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动员工作。他希望浙江能勇做教育改革创新的大胆探索者,努力在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先行一步。

如今,5年过去了,浙江教育收获了怎样丰硕的果实呢?从加大整治“无证幼儿园”到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从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到推进中职现代化建设工程,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到启动省重点高校建设计划……按照“时间过半,目标过半”的要求稳步推进各项改革举措,实现了又好又快地发展,这是浙江教育工作者向全社会交出的一份“中期答卷”。

 

政府统筹   改革攻坚

9月中旬,温州市政府召开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联席会议,决定在现有537所试点学校的基础上,将政策惠及面扩展至全体民办学校,温州市域内尚未实施分类登记改革的1100所民办学校均可自愿选择参加。自2011年启动改革试点以来,该市相继引进江苏翔宇、杭州建兰、北京新东方、上海协和等一批国内知名教育集团,吸引大量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举办优质高端学校。

纲要》颁布之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当年年底便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颁布《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全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战略。围绕《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我省还陆续制定了《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海洋学科专业建设等8个专项规划。

与此同时,省政府成立了以省长任组长的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贯彻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推进解决教育体制改革等重大问题。全省各市、县(市、区)也相应建立了教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并结合当地实际共规划实施了90项重大教育工程、146项教育改革项目。宁波和温州的民办教育改革试点、杭州的学前教育改革试点、嘉善的教师流动机制改革试点等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只要翻开过去5年浙江教育的大事记,我们就不难发现,在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下,一系列改革攻坚举措相继被推出——

2011年,在总结已有培训尤其是领雁工程培训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在全省制订和建立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这一制度强调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培训进行长期的周期性安排。其中最具改革精神的是,制度规定在学校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教师可自主选择培训项目、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同时在选择培训机构上引进竞争机制,不分省内省外,所有培训机构通过提高培训针对性和水平竞争培训机会。

从2011年11月开始,一场旨在扭转普通高中办学“千校一面”的课程改革悄然推进,省教育厅先后赴各设区市召开了34场座谈会进行调研。2012年5月,深化普通高中课改在浙江大地拉开帷幕。此次课改的核心理念是减少必修,增加选修,将选修课程从28个学分提高到48个学分,从而让高中生能多学些自己想学、有能力学、学得好且对实现自己志向有用的东西,向着全面而有个性的方向发展。

也是在2011年年底,省教育厅会同省政府纠风办、省财政厅、省物价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治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择校乱收费的通知》,老百姓称之为“零择校”。虽然压力很大、困难重重,但一年后,全省90个县(市、区)中就有62个宣布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实现“零择校”。而到今年,全省所有县(市、区)都已向社会公开宣布实行“零择校”。

2013年,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开始在全省11个设区市的22个县(市、区)试点。这项由省教育厅会同省编委办、省人力社保厅、省财政厅一起推出的改革,其初衷就是为了让每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都能有更多的优秀教师,让每个学生不因学校远近、不因家庭地位高低、不因钱多钱少而都能享受到优秀教师的教诲,使人民群众对浙江的教育更满意。

去年9月,一场社会反响更大的教育改革在我省“落地”。被确定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两个试点省市之一后,我省推出了2017年新高考方案。“必考+选考”模式以及高校专业与学考科目挂钩的设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考试科目第一次成为了可能,同时也赋予了高校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时光走到2015年,省政府向社会公布了第一批“省重点高校建设计划”名单,包括浙江工业大学等在内的5所高校每年新增投入平均达1亿元,以着力提升办学水平和综合竞争力。而近两年来,我省又打出了一系列强化高校教学工作的“组合拳”,尤其是实施课堂教学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开展高校校(院)长教学工作述职评议,建立高校教学巡回诊断检查制度,建立各级领导干部进课堂听课制度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给全国26个省区市教育厅(教委)领导干部进修班学员作报告时,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年推进改革一路走来,深深感到改革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真正的改革势必触及灵魂,触及利益;但更是一个时时让人激动不已、催人奋进的话题,因为唯有改革,才会有事业光辉灿烂的前景。

 

推进公平   阳光普惠

今年4月,全国“特殊教育社区融合教学共同体”在宁波成立,标志着由宁波达敏学校开创的“以社区为课堂、生活为教材、居民似教师”这一“社区融合”教学模式走向了全国。参与此次共同体的学校之一——江西赣县特殊学校校长赖慧梅说,此前通过教师跟班学习、达敏学校实地送教,“社区融合”教学模式成功复制到赣县,使该校学生的技能水平和教师的科研能力均得到有效提升。

在贯彻落实《纲要》过程中,我省始终把促进公平放在首位,全方位改善困难群体受教育条件。5年来,我省加强轻度残障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多形式开展对中重度残障儿童少年的“送教上门”,逐一落实残疾人数据库中未入学适龄儿童入学,确定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按当地普通同级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10倍以上拨付,全省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8.5%。如今,“盲教育以省为主、聋教育以市为主、培智教育以县为主”的特殊教育中小学布局体系在我省已经成型,越来越多的学生经过教育不仅能生活自理,还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并为社会创造了一定的效益。

为给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营造起温暖的“”,我省于2013年在全国率先实行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我省就地参加高考升学政策,要求学籍与连续3年高中在浙江就读的“低门槛”,不仅被教育界评价简单易行,更被赋予“温馨”色彩。当年即有982名随迁子女在我省参加异地高考,占到同期全国异地参加高考学生数的22.4%。如今,“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成为浙江各地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始终坚持的原则。

为确保没有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我省率先在全国免收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学生课本费和作业本费,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住宿费。从2005年到2014年,累计投入爱心营养餐资金14.5亿元,让352万人次中小学生吃上了“爱心营养餐”,受益学生比例占到同期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7%。补助标准由原来的每生每年350元提高到700元,今年再提高到1000元。

浙江全部县(市、区)均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今年6月,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我省今年申报的15个县(市、区)进行督导检查,同时在2013年、2014年通过督导评估认定的75个县(市、区)中,抽取12个进行了复查,最终认定我省所有县(市、区)全部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评估标准。

刘希平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义务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中之重,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只有紧紧瞄准“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战略目标,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才是对贯彻落实《纲要》的最好注解,才能实现浙江人心中的教育梦。

5年间,新一轮标准化学校建设、重点县基础教育提升工作等全面实施,至2014年年底,全省标准化学校比例达到72.4%,95%的中小学校实现了千兆到校,优质教育资源基本实现“班班通”。5年间,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机制逐步建立并顺畅运作,每年有不低于15%的骨干教师参与交流,人事关系随教师从原学校迁走,并在补助和职称评聘上为教师交流预留出一定的转换空间。5年间,浙江教育改革始终紧贴民生节奏,努力让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协调的阳光普照每一方土地。

 

质量兴教   百花齐放

到201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水平位居国内前列;到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省,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这是我省围绕《纲要》的总体目标所设计的“两步走”战略。

根据实际,省委、省政府规划学前教育重点放在“实现上等级”上,义务教育重点放在“实现高水平均衡发展”上,普通高中教育重点放在“实现多样化发展”上,职业教育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能力”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办学水平和竞争力”上,特殊教育重点放在“完善布局”上,继续教育重点放在“完善体系建设”上。

如今,人们欣慰地看到,在普及学前教育的基础上,我省实施了《发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着力推进幼儿园上等级上水平,从2011年始连续3年每年重点建设100所乡镇中心幼儿园,推动乡镇中心幼儿园达到合格标准,带动农村地区全面提高办园质量。经过努力,学前教育布局规划进一步完善,教育投入机制进一步健全,全省初步建立了贫困家庭子女入园资助制度,各市、县(市、区)也都将学前教育投入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均安排了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2011~2013年,全省完成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356所,完成投资约19.2亿元,等级幼儿园覆盖面达到89.1%。

2014年,新一轮教学改革在职业学校铺开,部分学校试点“现代学徒制”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新型技能人才。首批35所中职学校被确定进行课程改革。一学期下来,有92.24%的学生喜欢可以选课、选专业、选就业或升学的“选择性课改”。如今,中职课改已在全省全面推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也紧锣密鼓地进行,在全国率先将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连接起来,试点四年制“高职本科一体化”培养模式,构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形式开展面向企业职工、退役士兵、新型农民等的技能培训,年均培训量都在70万人次以上,为企业发展输送了大批技能人才,并不断完善成人继续教育网络建设,各类成人教育培训深受大众欢迎。

继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后,我省于今年3月颁布《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改革目标,对义务教育段学校课程进行大幅度调整,倡导从教好一群学生到教好每一个学生,推进因材施教,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各地各校积极实践,有的探索打造主干课程群,有的开展体验式学习,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个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

伴随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的落地生根,我省在全国第一个出台高等教育国际化专项规划,温州肯恩大学等也相继建立。为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深入推动高校服务创新驱动战略,我省开展了“十二五”优势专业、新兴特色专业等建设项目,并成立了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临江中心等13个高校产学研联盟中心,通过与政府相关部门、行业、企业等的强强联手,提高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助推了高校教师获得科研项目,增加了学生实践、实训和就业机会。同时,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至今已认定了3批,使高校科技创新和服务地方的能力大大加强。

继续教育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全省11个设区市依托广播电视大学成立社区大学,积极建设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浙江终身学习在线,全民学习热情高涨,多个地方的老年大学一票难求。

……

万里鲲鹏正举,教育春风渐酣。《纲要》实施5年来,我省还通过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优化教育评价体系,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努力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保障。这一切都激励着浙江教育人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浙江教育报》11月18日1版  http://www.zjjyb.cn/jyb/yaowen/12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