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回应热点环保问题

12.03.2016  09:28

1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行记者会,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就治理大气、水和土壤污染等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走向第三个阶段

陈吉宁在回应关于大气污染治理的问题时说,治理雾霾共分三个阶段,我国目前正处在第二个阶段,并走向第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污染的排放量超过环境的容量,这个阶段可能对污染原因没搞清楚,付出再大努力也见效微弱;第二个阶段是持续治理阶段,但易受风速、湿度、降雨等自然边界条件影响,治理效果会出现波动,时好时坏。”他说,“第三个阶段是进一步治理污染排放阶段,此时不再受气候条件、水文条件、边界条件等影响,环境问题得以解决。

陈吉宁说,中国正通过一系列硬举措应对硬挑战,优良天数、重污染天数、全年PM2.5浓度等指标正在发生积极变化。“我们能看到一个非常明显的改进趋势,去年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PM2.5年均浓度为5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1%,美国NASA卫星也观测到中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出现了颗粒物的降低。

土十条”已基本成熟

报批后就可实施

谈到土壤污染问题,陈吉宁透露,“土十条”文稿已基本成熟,下一步将按程序报批后实施。

陈吉宁说,解决土壤污染问题,首先要摸清家底,开展土壤污染详查,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重点解决农用地和污染的建设用地,提出明确的管控要求。

他表示,“土十条”将分别针对未污染土地、正在污染的土地、已经污染的土地分类做好风险管控,在风险管控的条件下做好修复。“我们要解决科学技术问题,提高科技保障能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目标考核。

五方面举措做好水污染防治

在回答关于水污染治理的问题时,陈吉宁说,去年出台的“水十条”涉及到35个方面、238项具体措施,目前已经有了细化方案,下一步主要从五个方面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

陈吉宁介绍说,一是要着重和尽快解决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这里面有个叫‘1+2’的工作重点。”他说,“‘1’就是要保证饮用水安全,实施从水源到水龙头的全程监管。‘2’是指好、差两头。首先要保住好的水,其次对老百姓反映突出的劣五类水体,特别是城市黑臭水体要限期解决。”

第二还是要抓好预防,解决源头的问题。第三是突出重点领域,强化治理措施。第四是改变管理方式。第五是严格落实地方和企业的责任。”他表示,环保部门将加大监督政府部门和检查企业的力度,确保企业按照排放标准和许可满足环境的要求。

以“垂直”环保执法防止地方保护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陈吉宁表示,此举是对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计划用一年左右时间完成试点,力争2018年本届政府换届前完成改革。

现在我们实行的是以块为主的环保管理体制,这个体制面临很多难以克服的问题。比如一些地方政府重发展轻环保,发展硬、环保软,有些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干预环保监测监察执法。”他说。

陈吉宁说,环保监测监察执法改革目的是增强环境监管的统一性、权威性和有效性。改革涉及省、部之间一些关系的重新界定,涉及一些审批权限的重新梳理,是一个牵动全身的工作。将努力拿出高质量的改革方案,让人民群众能够有实实在在的好的环境获得感。目前已经有17个省区市提出全面试点或部分试点的意向。(据新华社)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        编辑: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