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威:手风琴是我的生命

16.05.2016  19:08
5月7日晚,乌克兰手风琴世界冠军瓦卢让·沙什耶夫来到浦江,用精湛的手风琴演奏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音乐盛宴。

  瓦卢让之所以来浦江举办音乐会,离不开一个人———浦江县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手风琴演奏家王义威。正是在他的努力下,瓦卢让两度来浦举办手风琴音乐会。

  30多年来,王义威始终肩扛心爱的手风琴,演奏美妙旋律的同时,传递他对音乐的执著。

  北大荒种下音乐的种子

  王义威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父亲是浦江人,母亲是山东人。

  1958年,响应中央军委的指示,王义威的父母与众多转业官兵们一起奔赴北大荒,屯垦戍边。“北大荒啊!真荒凉。黑油油的土啊!草茫茫……”这首民谣,唱出了千百年来北大荒真实荒凉的景象。自从10万转业官兵到此后,一望无际的北大荒,从此播下了千万颗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红色种子。

  “后来,我父母被编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3师第20团,我是北大荒第二代,我的童年是在北大荒度过的。”王义威的父亲是一名军医,与他父亲编入同一个兵团的转业官兵来自上海、北京、天津、杭州……全国各地的都有,他们都很有才华,有的参军前就是清华、武大、浙大等全国著名院校的毕业生,还有一些航空、海军、文化教员和文艺工作者等。

  在那样的环境下,知青才艺“井喷”,为王义威学习文艺创造了有利条件。“我的手风琴启蒙老师就是一位高校教授,从一开始接触手风琴,我就受到了正规、专业的教育。”虽然那时的北大荒物质匮乏,但是,每天对着歌谱练琴,王义威感到非常快乐。

  高中毕业后,王义威进入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进修手风琴,师从孙德伦、宋立权。

  在老师们的严格要求下,王义威从业余学习向专业学习发展,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那时,我每天最少练琴七八个小时。记忆中,除了吃饭、睡觉以及文化课的学习外,其余时间都在练琴。我们学习的教材是《车尔尼手风琴练习曲》。

  《花儿与少年》《化装舞会》《威尼斯狂欢节》……“当时,好的手风琴曲目不多。因为没有复印机,这些歌曲的五线谱我们都是手抄的。我印象最深的是抄写《威尼斯狂欢节》这首曲子,整整抄了两天两夜。”王义威回忆说,《威尼斯狂欢节》是世界经典手风琴曲目,非常难拉。“那时的岁月很简单,我每天起早贪黑地练琴,结果练着练着就上了瘾。有时,连做梦都在练琴,半年后,我终于把这首曲子完美地拉了下来。

  “因为父亲是浦江人,他非常希望有一天我能回家乡工作。”1987年9月,王义威回到了家乡浦江,成为浦江县棉纺织总厂文化宫的工作人员。

  刚回家乡的王义威,一下子成了浦江的名人。他经常和同事们一起下乡演出、去市里参赛。“1987年,我带着我的手风琴参加了金华地区职工文艺会演,不想,得了个一等奖。

  “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初,县里从各企业、剧团抽调了部分文艺骨干,成立了一支社教宣传队。每次下乡演出,我和钱建华一起表演合奏《在北京的金山上》,他拉二胡,我拉手风琴,我们走遍了浦江的山山水水。”回忆往事,王义威记忆犹新。“仙华山景区通车那天,我参加了文艺表演,至今还记得当时人们载歌载舞的欢庆场面。

  发展和普及手风琴艺术

  1997年,为促进手风琴教学及演奏的规范化,王义威开始从事一线教学工作,成立了“义威工作室”,在义乌、浦江两地跑。

  转眼快20年过去了,王义威仍在为手风琴艺术的发展和普及而努力着。他不仅是中国音乐家协会手风琴学会会员、省音乐家协会手风琴专业委员会理事,还曾担任过2014深圳“霍纳杯”全国手风琴大赛、2015亚太国际全国手风琴大赛、2015天津“鹦鹉杯”全国手风琴大赛评委。

  去年9月,王义威联合浦江三人行艺术中心创办了省音乐家协会手风琴教学基地,成立了教学团队。与此同时,他还深入学校展开集体授课,组建手风琴乐团,开展了一系列手风琴公益活动。在艺术培训中心举办了多期“以琴会友·以曲育人”手风琴公益课堂。

  “在去年某个音乐会上,我和瓦卢让·沙什耶夫表演了手风琴合奏《在北京的金山上》,合作得非常愉快。今年,我们再度合作,共同表演了《恰恰舞曲》。和世界级的大师一起登台献艺,让我感到非常自豪。”王义威深情地说,从10多岁开始学琴到现在,他一直没有离开过手风琴。“手风琴是我的生命。现在,我每天至少练琴两三个小时,练琴成了我的习惯。舞台上的表演只是昙花一现,但它确是我们手风琴演奏家积累了一生的音乐素养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