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猪也玩高科技——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科技发展之路

30.09.2016  18:45

近期,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捷报频传,先是圆满完成了G20峰会期间的肉品供应和保障任务,紧接着其建设的“浙江省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顺利通过省科技厅专家组验收,成为海盐县第一家通过验收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是我省首个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那么,青莲这么“”,究竟是有哪些过人之处呢?

机器换人”,生产效率提升。在人们传统印象中,猪肉加工企业一定充斥着屠夫宰杀生猪时的血腥和惨叫,但走进青莲,我们不禁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杀猪也可以这样!”在青莲,一头生猪从屠宰、分割、检验到鲜肉出厂,全部“流水线”现代化作业。生产车间内,大大小小的机器代替工人成为“流水线”上的主力,使生猪屠宰这个传统行当变成了标准化、机械化的工业生产作业,既保证了屠宰的规范卫生,同时又提高了生产效益。“一个好的企业必定需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目标,”青莲食品质量中心总监董丙翠介绍说,“公司投资1700多万元,购进了丹麦整套全自动屠宰设备,自投产以来,让工人从传统屠宰工艺中解放了出来,为企业赢得了高效发展的新天地。”原本需要耗费较多体力的生猪半劈岗位上,在引进自动半劈斧之后,工人只需操作控制台就能实施生猪半劈,效率提升了一倍,同时也节省了工人体力。实施“机器换人”后,企业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逐步提升,下一步,企业将抓住发展转型机遇,逐步将青莲食品打造成一个为社会提供优质食品的透明工厂。

强化监管,企业立足之基。任何一家食品加工企业,整个生产环节中最重要的就是质量监管。食品安全重于泰山,一家企业即使有再好的规模和效益,在食品安全问题面前也将会是不堪一击,冠生园食品和三鹿奶粉就是典型的例子。但是,一条再先进的生产线,一条再安全的食品供应链,其间总会出现纰漏,从而导致食品安全生产事故。因此,一套完整的食品安全生产制度和监管条例,是非常重要的。在青莲食品的生产车间里, 30多个摄像头形成了一张全方位的“天罗地网”,生猪加工的77道工序全部实现了电子实时监控,生产过程的每个细节都避不开它们的“法眼”。从生猪进场待宰到屠宰,再到分割、发货,每一道环节,都有交接确认单和签名,每一个流程都有案可查,每一段监控视频都被封存起来,做到来源可控,问题可查。正是因为这套已伴随企业发展16年的监管体系,才让青莲圆满完成了G20峰会的猪肉供应任务。

科技创新,永葆企业活力。科技创新,既是企业响应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号召,又是立足于商场激烈竞争的安家立命之本。青莲食品建立16年来,从未忘却运用科技来使企业处于行业领头羊的地位。青莲食品建设的“浙江省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1年开始培育创建,2012年正式列入建设,经过4年的建设发展,其间该工程中心建成了中西式肉制品中试生产线两条,开发上市了202个新产品,承担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7项,获得浙江省科学进步二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8件、软件著作权6件,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发表论文20篇。工程中心围绕原料肉质量安全控制、肉制品加工及质量安全控制、肉制品冷链物流安全控制、生猪屠宰加工设备及技术优化和全产业链追溯体系5个方向,建立了生猪屠宰加工、冷链物流输送及肉制品深加工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体系,构建了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猪全产业链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平台,提升了国内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技术水平。

人才培养,打造“最强大脑”。企业的发展,与人才培训息息相关。一方面,正是由于人才在企业内部得到充分发挥,企业才能逐步壮大;另一方面,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给人才不断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发挥其才能的舞台,才使人才能够不断提升自身能力,逐步成为企业的中流砥柱。近年来,青莲食品与浙江大学、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展开长期合作,加强产学研交流与合作。此外,还将通过聘请、吸引接纳、自主培养等方式,建成一支国内一流的肉品质量安全工程技术科技人才队伍。值得一提的是,企业还设立了发展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请到陈剑平、李德发、印遇龙、黄路生四位院士加盟,为生猪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打造行业内首屈一指的“最强大脑”豪华阵容。

16年来,青莲食品一直致力于构建高品质猪肉全产业链的商业模式,已建成涵盖良种繁育—生态养殖—透明工厂—肉品加工—冷链物流—品牌门店—文化旅游的黑猪全产业链,完成从源头到餐桌的布局,通过自建全国首家生猪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可以追溯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保障每一口猪肉安全美味。为青莲点赞!

(来源:浙江省科技厅   作者:海盐县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