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屠仲道与上虞吹打的故事
现如今,认识屠仲道的人了解他是我区武术协会常务副主席兼副秘书长,却鲜少有人知道他另一个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身份。
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着手整理上虞民间吹打乐演奏资料,至今坚持了38年。2007年,上虞吹打成功申请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也少不了他的一份功劳。2003年,屠仲道成为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被推荐为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专家,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评审工作。2014年获得省级传承人称号。
生于民间音乐世家,耳濡目染
屠仲道自幼成长在一个热爱民间音乐并颇有成就的家族中。祖父是远近闻名的十番鼓手,父亲兄弟三人深受祖父的影响,从小喜爱民间音乐,吹拉弹唱样样都会;小叔屠咸若毕业于湘湖乡村初级师范,后自学考入重庆国立音乐学院,是著名音乐家;外祖父兄弟三人,均为当地有名道士,外祖父会各种民间吹奏乐器,能同时吹奏两支招军,十番坐唱任旦角;二外祖父擅长板鼓、竹笛,十番坐唱担当小生……
耳濡目染祖辈们吹拉弹唱的表演和演奏技艺,为他终生喜爱民间音乐打下基础。到了青少年时代,屠仲道对虞南地区的民歌和民器产生浓厚兴趣,并进行采风和搜集,与民间音乐结下不解之缘。
上个世纪60年代,屠仲道成为一名小学文艺教师,并担任村里业余剧团的导演和乐队队长,进一步熟悉和掌握了民间吹打乐、戏曲锣鼓乐的演奏技艺。到了70年代,由他带领排练的京剧《智取威虎山》,连续两年在全县完中文艺会演中获得第一名,在1976年调入文化部门后,屠仲道就专门从事群众文化辅导工作。
从理论到实践,理顺上虞吹打
上世纪80年代初,屠仲道负责上虞民间歌曲、歌谣的收集整理,紧接着又历时6年,完成了上虞民间器乐曲的搜集整理工作。“那时候,我白天就骑着自行车背着录音机,跑遍当时的56个乡镇和下属村落,录取上虞吹打乐,晚上回到办公室一边听录音,一边记录曲谱。”他回忆道,当时任务重时间紧,他每天工作到凌晨,导致心脏心率每分钟达到150下,为了不影响整理工作,他只得用药物控制。
就这样,他对上虞民间器乐曲的历史沿革、曲种分布、演奏形式、乐队编配、乐器种类、装束道具的基本状况等进行整理汇编,记录了大敲、小敲、细吹细敲、婚丧寿庆吹敲、道士吹敲、锣鼓乐的翔实资料,并对上虞吹打与民间生产生活习俗、民俗风情、地域特色、历史渊源以及生存环境、组织形式、传承谱系、发展态势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考证。
此后,他开始悉心于上虞民间吹打乐的指导、辅导实践活动,并为上虞创建“中国民间艺术(吹打乐)之乡”撰写申报书和申报材料,1999年上虞被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吹打乐)之乡”。此外,他还策划和组织辅导了“上虞民间艺术大会串暨民间吹打乐擂台赛”,并多次组织曹娥庙会的民间吹打乐踩街和比赛活动,推动和发展了上虞的民间吹打乐。
继续献力非遗事业,退而不休
2005年退休后,屠仲道继续为上虞吹打的传承发展和非遗的保护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不仅撰写完成2005年版《上虞县志》中的上虞民俗篇章和民间艺术篇章,把由他记谱的上虞吹打乐《花二场》等14首上虞民间吹打乐入编《中国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分卷》下册首页,还写了《花二场——上虞吹打之瑰宝》的文章和3万字的《上虞民间吹打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