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晓林用画笔诠释“出彩” 他的彩色铅笔艺术大有名堂

13.06.2018  11:19

  连日来,“出彩——牛晓林彩铅艺术探索创作展暨首届未来杯全国彩铅绘画大赛作品展”在浙江赛丽美术馆展出。6月10下午,一场关于“彩铅艺术探索创作”沙龙,让无数的美术老师和学习绘画的同学们,感慨良多,受益非浅。

  牛晓林从专业画家的角度发现了彩色铅笔,重新定义彩色铅笔在教学和创作上的意义,为彩铅绘画打开了一片更加广阔的天空。

  彩铅艺术精彩纷呈美妙绝伦

  回顾上下楼层的展厅,“牛晓林彩铅艺术探索创作展”展出了艺术家牛晓林“中国人民生活系列”“戏剧系列”“肖像创作系列”“探索与学习系列”共80件作品,同时以“为孩子们”创作的系列作品,展现了牛晓林独创的彩铅艺术教学系统及教学理念,与美术教育界分享教学成果。

  “近几年经常回国开会和讲学,其实最令我感动的是城市的进步和许许多多的农民工,所以我这次展览特别准备了中国人民生活系列的作品。像这件《农民工》作品,是缘自于每次回国,常看到那些悬挂在高级写字楼外的这些人,总让我感到震撼,一直有画出来的冲动。偶然一次在酒店外,我看到了这个动作,发现这就是我想要的,立即画了速写回去。除了典型的动作,关键是人物形象的把握。这是非常辛苦的工作,但我从他们的表情里感受到他们在城市里有了新的生活,看到了新的希望,虽然流着汗,但是他们以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而光荣。”牛晓林把它做成纪念碑式的构图,描画广阔的空间。红飘带是他加上去的,表达画作的祝福。当牛晓林完成这件大幅作品时,内心非常激动,不禁流下了泪水。

  对《艺术家企业家夏赛丽》的形象气质刻画是一个挑战。从构思,构图,直到人物刻画,牛晓林都进行了仔细研究。最大的疑惑曾经是:专业的设想,是否可以用彩色铅笔表现出来。越剧《断桥》是戏剧家夏赛丽与何赛飞的成名之作。“我找到当时的录像,看了无数遍,分析了每一个镜头,但没有一个可以直接进行美术创作的画面。我发现白娘子的这个动作是经典的,所以一切都围绕着她来构图了。我有大胆的艺术构想,就是把印象派色彩、中国泼墨和戏剧元素结合起来,创作出一种全新的彩铅画风格。”牛晓林现在看来还是比较满意,也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尝试。

  展厅里,那幅《川妹子》是牛晓林在四川一个小镇上,偶遇的一位小姑娘。“她的朝气,朴实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抓拍了好几个镜头,就一直保留着。”牛晓林选择创作这件作品时,就是希望画出地地道道的川味儿,原汁原味地表现出他所看到的今天四川人民的生活,这里的背景完全是重新构图的,没有任何现代产品的痕迹,但希望反映出一种时代的气息。在技巧上,牛晓林发现了彩色铅笔的一个独特技巧——暂且叫它深层素描兼容性。这幅画的许多地方是用这个方法画出来的。

  “这幅《平安夜》则是比较早期的一个挑战,我想探讨彩色铅笔是否可以进行深度创作,例如专业而深入的表现空间,气氛,以及更深入地刻画人物形象。”结果还是令牛晓林较为满意,经过了这幅画的实践,对以后的创作提供了很多经验。

  另一幅《打起手鼓唱起歌》最初源于一个网友的照片,后经牛晓林进行创作而成。“我发现它几乎包含了一幅优秀创作题材需要的所有因素:典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关系。我调动了一切我具备的素描和色彩能力。”在这幅作品中,牛晓林对彩色铅笔创作的可能性进行了一次探索。

  其实,有心的业内专家发现:那幅《学习伦勃朗自画像(青年)》是牛晓林第一次尝试学习伦勃朗的作品。但效果令人吃惊的是:彩色铅笔居然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几乎可以尽情发挥,尽情表现。

  浏览此次展出的作品,无论是从对彩铅表现力的探讨,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构图设计上看,《艺术家企业家夏赛丽》都是一幅成功的肖像作品。《农民工》来自生活的感受,他画的一幅速写。画中的人物打动了很多人的。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绘画语言的熟悉;《川妹子》是另一幅受到好评的作品,他创作了一个充满的川味儿的画面和一个朴实的形象,折射出了鲜明的时代气息。他的中国戏剧组画,《断桥》《穆桂英》《霸王别姬》《楼台会》又是他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探索,把多种元素综合在一起,力求寻找新的绘画语言:这些作品证明了用这种新工具进行专业创作是可行的。

  首次在国内提出彩铅绘画概念

  彩色铅笔素描教学CPS是由旅美艺术家、美术教育家牛晓林教授(1963年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就读,1983年入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读研究生,师从武德祖,谌北新教授,1990年赴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创立的。

  1994年,牛晓林在波士顿华人文化中心,初次接触业余美术教育工作后,开始转入这一领域。随着教学思考的深入和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逐渐确立了以彩色铅笔为主要绘画工具,以向绘画大师经典作品临摹学习为主要授课方式的教学思路,形成了一套系统而有成效的少儿美术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目前,这一教学体系已在美国有20多年的教学实践,并在波士顿地区的业余美术教育领域产生了持久影响。于是,2012年,牛晓林将20多年多年累积独创的教学经验,汇集成牛晓林《彩色铅笔素描教学CPS》一书出版发行,首次在国内提出彩色铅笔素描的概念,为国内少儿基础美术教育领域带来不一样的方法论。引起国内美术教育工作者和美术爱好者的关注。

  牛晓林说,他设制的彩色铅笔素描课程,是以素描、色彩融为一体,符合孩子直观的思维模式;高质量的教学范作,题材多样、贴近生活;系统的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利于保持学习的持久性;学习大师经典,临摹大师名作,体悟大师的创作思维;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授专业知识,真正掌握绘画技法,练就极强的形象思维。

  “我的教学宗旨,就是把孩子们对绘画的喜爱变成他们自身的价值,让孩子们利用绘画语言培养起对学习与生活的热爱。”牛晓林的教学目的不以单纯地培养孩子对美术的兴趣爱好为目的,而是将绘画语言和学习与生活认知、自我认知相融合,让孩子通过绘画语言了解自我,培养起对学习的兴趣,对生活的热爱。

  “记得二十多年前,我收到了牛晓林的一封信,告诉我他被美国一家主要的计算机游戏公司录取了。他是在近千申请人中唯一脱颖而出的画家,原因很简单,是他的作品展示了坚实的素描和色彩技巧,以及一批在研究生时画的风景打动了面试主管。”谌北新说,这证明了中国的美术基础教育是值得肯定的,正是有这样的基础,成就了他的彩色铅笔绘画事业。

  正如谌北新所言,纵观牛晓林对彩铅绘画的研究走了两步,第一步,证明了可以用彩色铅笔进行绘画基础训练。标志就是他在实践的基础上编写的《彩色铅笔素描教学》一书已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他提出了在基础美术教学中,利用彩色铅笔的特点,可以一开始就把素描和色彩教学结合起来的观点,这更符合人们的视觉感受,也能够完全把经典的教学理念融汇进去。这一想法在实践中证明这是可行的,而且具有明显的可持续性,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第二步,证明了用彩色铅笔进行专业美术创作的可行性。

  娃哈哈美术教育中心结硕果

  虽然是星期天,但展厅里,还是有许爸妈带孩子们来看展览。由杭州娃哈哈未来城,人美新媒体(北京)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出彩——牛晓林彩铅艺术探索创作展暨首届未来杯全国彩铅绘画大赛作品展”不仅让人们认识了彩铅艺术,其中“未来杯”绘画大赛,更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平台。

  此次,未来杯”绘画大赛以“放飞七彩梦想 成就绚烂未来”为主题,向全国征集作品,如今,从全国各地投入报名参选的近2000人当中,评审老师和组委会已遴选出229件优秀作品,在六一儿童节当天,参与到“出彩——牛晓林彩铅艺术探索创作展暨首届未来杯全国彩铅绘画大赛作品展”当中,并且选出包含大赛获奖者在内的,前100名最优秀作品录入画册。

  集专业艺术家与美术教育家于一身的牛晓林,师从武德祖、谌北新教授,1990年受邀移居美国讲学。近30年来,他在中美两国的专业艺术领域和美术教育领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

  首先,他更新了人们对于普及美术教育的认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普及美术教育对于人才成长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亲身实践,和家长密切交流合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其次,牛晓林创作与教学同时深研并进,不断创新‚未曾懈怠。他的彩铅艺术创作令人惊艳之境。

  重要的是,牛晓林做的另一项有意义的事,就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反思什么是美术,什么是美术教育?

  牛晓林在他出版的《形象思维的力量》新书中提出:“达芬奇模式”就是最佳创新型人才模式,以及绘画语言和文字语言,数字语言同等重要,这正是美术普及教育的目的与核心所在。

  就在2014年,受邀与三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在杭州成立“娃哈哈未来城美术教育中心”,得以将CPS体系完整的贡献于国内美术教育界。

  “他是从教学的需要发现了彩色铅笔,进而察觉到了它的可能性,直到今天做出这样的成绩。我看到了他在大洋彼岸奋斗的三十年:那是一个全面发展,勇于探索,踏踏实实不懈追求的画家所走过的路。”谌北新教授说,他的实践对年轻一代有着启发意义。

  除了他的绘画基础,牛晓林另一个非常突出的优点是全面发展,文化基础课好,做事非常认真。这一点在他的专业发展中表现出了优势。他善于学习和总结,爱琢磨,喜欢和老师进行有深度的探讨。其结果就是他今天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持续性和发展的后劲儿 。他走了一条几乎和所有到美国寻求发展的中国画家完全不同的路,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他有理性看问题的一面,反映在他寻求自己绘画道路的探索上。他根据在美国的生活和观察,找到了业余美术教育这个他认为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他在波士顿地区把美术教育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他敏锐地发现了彩色铅笔,这个似乎未知的绘画工具,为之做了长期,认真,艰苦的探索:他几乎试用了所有品牌的彩铅和纸张;为了证实彩色铅笔的表现力,他用了大量时间,深入临摹伦勃朗等许多大师的油画。他踏踏实实做着别人不曾做过的事情。

  【浙江新闻+】

  牛晓林(Frank Niu),旅美艺术家、美术教育家。1963年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就读,1983年入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读研究生,师从武德祖、谌北新教授。毕业后工作于八一电影制片厂,参与《巍巍昆仑》影片的创作。1990年移居美国。先后在马塞诸赛州州立美术学院等大学讲学、举办画展,作品被私人收藏和哈佛大学等公共机构收藏。曾在Frillz、Sierra Papyrus公司从事电脑美术和电胸游戏软件图像的设计和处理工作。

  1994年在GBCCA波士顿华人文化中心初次接触业余美术教育工作后,工作重点开始转入这一领域。随着教学思考的深入和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逐渐确立了以彩色铅笔为主要绘画工具,以向绘画大师经典作品临摹学习为主要授课方式的教学思路,形成了一套系统而卓有成效的少儿美术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目前,他的彩色铅笔素描教学系统已在美国波士顿地区的业余美术教学领域中产生了持久而富有号召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