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暖空巢,避免悲剧重演

04.12.2014  00:11

家住上城区南星街道馒头山社区,瘫痪卧床多年的俞连弟老人,收到了由社区“手牵手爱心服务社”赠送的一件新年礼物——收音播放机。(资料图片) 

小年夜,上城区湖滨街道东平巷社区,10多名在职党员现场掌大勺,烹制拿手菜,邀请社区26位孤寡、空巢老人共享年夜饭。(资料图片) 

  上周,两则关于“空巢老人去世”的消息,让人们的心情变得异常沉重——
  蚌埠市一名六旬老人独自死在家里,一周后才被邻居发现。老人有两个女儿,但都不在身边,老人尸体残缺,疑遭近十条宠物狗啃咬;
  嘉兴市老夫妇双双在家离世。发现他们去世的,是二老在上海工作的儿子——连续3个星期,儿子打不通家里的电话,匆忙赶回家中,发现悲剧已无法挽回。
  空巢家庭发生的悲剧不时见诸报端,这给全社会敲响了警钟。  
  他们常在空荡荡的房子里,独守一台电视机;他们需要饲养小动物来排解寂寞;他们会在节日来临时,认真地等待电话那头儿女的一声问候——不少网友感到痛心:我们真的忽略父母太久了……
  这样的事件一次次警醒人们,空巢老人问题,已不仅是家庭成员的责任,也需要更多社会资源的投入。

   空巢”悲剧
  或悄然离世,或孤独终老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和社会流动加剧,空巢老人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民政部的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其中近一成的老人单身。预计到2015年,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这些空巢老人得不到应有的生活照料,生病也无人照顾,情感慰藉更是无从谈起。
  杭州是全省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一项出自杭州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数据显示,到去年底,杭州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已达134.88万人,差不多每5个人中就有1位老年人。其中,老人实际空巢率超过35%。
  比照这些数据,杭州已经比全国平均水平提早11年进入老龄社会。
  为了让每一个杭州人都拥有幸福晚年,杭州市大力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社会化服务进家庭为特征的、统筹城乡适度普惠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杭州,建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2167家、“星光老年之家”3473个、老年食堂913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365家,初步形成了城市养老服务15分钟步行服务圈全覆盖。
  即便如此,也无法避免空巢老人悲剧的发生。
  9月10日,新华凤起路都市花园小区,一位92岁的老人,向窗外撒下数万现金后,被人发现晕倒在家中。
  9月11日,长庆里一幢居民楼里,一名80多岁老人在保姆外出时,从五楼跳下,当场身亡……
  今年9月份,杭州发生数起意外和悲剧,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空巢独居老人。
  去年夏天,短短半个月时间,杭州发生了四起空巢老人死于家中的事件。  
  空巢独居老人的生活处于怎样的一个状态?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的医生曾以某社区作为研究点,对1275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筛查和长期随访。课题结果表明,空巢独居老人,一方面被很多慢性病缠身,另一方面还长期生活在孤独寂寞之中,身心遭受着双重迫害。在没有抑郁症状的对象中,一年后有17.6%出现抑郁症状;有抑郁症状的对象中,9%发展为明显的抑郁症状。

   “织巢”行动
  多管齐下,抚慰老人的孤独
  如今,在杭州年满60周岁以上的空巢、独居、孤寡老人,都可以通过民政部门申请养老服务补贴。每个月空巢老人能享受一定时间的“居家养老服务券”,在几十个居家养老服务网点用,干不动的重活、累活,像洗被单、擦窗户等,都可以叫钟点工来帮忙。
  服务好空巢老人,这是杭州几乎每个社区的重点工作之一。建立一户一档、银龄互助、常态上门走访……这些基础工作都有一个指向性,那就是能随时掌握老人们的动态状况。社区还会根据自己的特色,举办丰富多彩的邻居节等活动,让宅在家里的独居老人走出家门,感受社会的温暖。
  光靠社区还远远不够,越来越多的社会公益组织正在被激活,承接为老服务项目,与社区“并肩作战”。
  去年,下城区整合绿城颐德、夕阳红家政等服务资源,成立社会组织“小棉袄惠老服务中心”,针对老年人实际需求推出了家政服务、健康管理、日常照料、心灵陪护、法律维权等服务。今年又依托“小棉袄”呼叫平台,开通96068服务热线,老人只需拨打96068转9即可享受相应服务。
  江干“夕阳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民政部评定的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5A级社会组织,多年来承接江干区居家养老服务,服务点从闸弄口街道拓展到凯旋街道、采荷街道、四季青街道、九堡等多地;提供的服务有生活照料、医疗服务、维修安装、精神慰藉等五大类20个大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已有200多个社区建有专门的为老服务志愿团体,服务人员约计5.3万余万人。
  除了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防”,还得靠科技产品、监控系统等“技防”。
  今年以来,上城、下城、江干等主城区陆续向70岁以上的空巢独居、孤寡老人及所有8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发放新一代呼叫器。动动手指头,按一个按钮,服务就能送上门——修煤气修家电、请保姆、购物等,甚至有人上门陪聊、陪你一起过节。值得一提的是,无线式呼叫器还多了个蓝色亲情通话功能,按下就能和亲人免费通话,既能排遣老人家寂寞,又能解决他们有困难不愿意对外人说的情况。
  今年3月份,小营街道紫金社区试点,在三户独居老人家里安装了升级版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系统的视频监控及接收终端。他们的子女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智能手机,接通安装在家里的视频探头,实时了解老人的生活起居情况。如果老人出现异常情况,监控终端会向亲属及社区自动发送相关预警信息。据悉,该社区已有百余户独居、高龄老人的亲属报名登记安装。
  今年7月份,闸弄口街道投入200多万元,在独居孤寡老人家中安装一套覆盖某一区域的红外线设备,这个区域是老人在家中经常出入的,如果老人连续12.5小时没有在扫描区出现,设备就会自动报警,社区工作人员或者志愿者就会通过亲情电话联系老人,如果联系不上,就立刻登门查看。目前街道已有500多人免费享受到该服务。

   暖巢”故事
  天寒地冻,社区干部忙走亲
  又一波冷空气南下,12月2日是入冬以来杭州最冷的一天,路人大多穿上了呢子大衣,裹上了厚厚的围巾。记者走进水澄桥社区的时候,社区民政福利委员张玉在门口等候多时,“今天降温很多,我给张大伯打过电话提醒了,不过还是不放心,想着要过去看看。
  张玉口中的张大伯,是记者本次采访的对象,水澄桥社区的空巢老人张德贵(化名)。
  轻敲几下,门应声而开,张德贵穿着旧黑大衣,眉眼清爽,侧着身子迎记者进门,步伐稳健看起来身子骨着实硬朗,“不像70多岁的人哦,显年轻”,张玉跟记者的对话引来老人爽朗一笑。
  张德贵独居一室,30多平方米的家居略显空荡,睡床、桌、椅各一个,锅、瓶、罐、碗筷等码在厨房案台上,湿润的抹布平铺晾着,倒是书桌上铺着宣纸,墨痕斑斑。“年纪大了醒过来早,小张跟我说过今天一早要冷的,我就没出去走路,随便写写画画。”张德贵朋友不多,老伴和孩子相继去世,他已经独居了五年,同幢楼的老邻居大多在帮子女带孩子,忙进忙出的让老人不忍打扰,对门的租客更是换了一拨又一拨。家里的煤气罐空了,热水器破了,电灯不会亮了,张德贵还是习惯找社区。知道老人爱画上几笔,张玉会时不时地自掏腰包买点宣纸带过来。
  有没有觉得特别孤单的时候?认识之初,张玉问过老人这样的问题,老人的回答让这个20多岁的年轻社工鼻头一酸。“一个人过什么节呐”,逢年过节的时候,老人不愿意去挤超市和农贸市场,甚至吃得比平时更随意一些,早上熬上一锅白粥,炒上两盘青菜,就足够吃上一整天了。
  让张德贵没有想到的是,从那一年开始,他的每个礼拜、每次节日、每个年关,都会经历一次“小团圆”。陪他聊天、过节的,是水澄桥社区的“亲人们”。原来,张玉把张德贵的情况告诉了社区书记吴佳容,吴佳容很快拍板:不能让空巢老人的心也空下来。
  几年来,社区联合了共建单位凯丰农林有限公司在冬日里为包括张德贵在内的50多位独居、空巢老人提供每日蔬菜、水果,让老人在雨雪天气不用出门买菜;联合浙江省电力实业总公司为空巢老人们更换接线板,送上手摇发电蓄电电筒,确保居家安全;社区医疗服务站志愿者每月两次上门走访,为老人提供健康咨询、体检、用药管理等服务;社区的志愿者小蜜蜂代购服务队更是承诺,老人一个电话,代购服务送到家;对空巢独居老人终老的,南星街道“大爱无疆”治丧委员会将协助料理后事……
  在社区的协调下,张德贵老人的午餐也得以在社区老年食堂解决,“杭帮菜博物馆烧的,很好吃”。如今,有事没事到社区里去坐坐成了张德贵最开心的事情,他喜欢热闹,“社区里闹腾,很好”,而在最开始,张德贵连家门都不愿多迈出一步。

   他山之石
  瑞典 国家力推“居家养老
  根据瑞典法律,子女和亲属没有赡养和照料老人的义务,赡养和照料老人完全由国家来承担。
  瑞典政府大力推行居家养老,争取让所有的人在退休后,尽可能继续在自己原来的住宅里安度晚年,这样比较人性化,也很个性化,而且更能给人以安全感。
  政府还为老年人提供住宅服务,在普通住宅区内建造老年公寓,或在一般住宅建筑中酌情建便于老人居住的辅助住宅。凡领养老金的老人,都可以领到住宅津贴。

   新加坡 与父母同住可获津贴
  1995年,新加坡国会通过《赡养父母法令》,新加坡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赡养父母”立法的国家。
  根据法令,被控未遵守《赡养父母法令》的子女,一旦罪名成立,可被罚款一万新元或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为了弘扬孝道,新加坡政府出台了不少明显带倾向性的政策。如在每年的政府花红分配中,对老年人给予特殊的照顾。新加坡政府还规定,从2008年4月起,凡年满35岁的单身者购买政府组屋,如果是和父母同住,可享受二万新元的公积金房屋津贴。

   德国 鼓励大学生以劳换租
  德国的妙招之一是安排一些大学生和独居老人合住,大学生可以帮助老人做晚餐、清扫房间,陪老人看电视、聊天、散步、外出采购等,这样,既照顾了老人,又省下了宿舍的租金。
  德国社会福利机构还安排一些独居老人和单亲家庭住在一起,组成“三代同堂”的临时家庭。老人平时可以和“孙子孙女”一起过日子,体验“祖父母”照顾孙子的快乐,单身母亲或父亲也能省下请保姆的费用。

   记者手记
  关爱空巢老人
  从自己做起
  如何让空巢、独居老人们能尽可能安全、有尊严地度过晚年,这个“命题”似乎很大,解决起来难度不小。
  社会学研究表明,一个老人想要一个幸福的晚年,子女的支持排第一,邻居第二,同龄朋友第三。在成年子女给予物质生活与精神关爱的前提下,一个友爱的社区和和谐愉悦的人际关系对老人们的生活影响很大。
  在这里,我们想发出倡议——
  如果你是出门在外的子女,记得常回家看看,回不了家记得多打几个电话,问候一下老人的健康;
  如果你是独守空房的老人,不妨走出去建立自己的朋友圈,打打拳、练书法、遛遛鸟,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如果你偶遇陌生的独居老人,请给他们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温暖的问候,一双热情的大手,让他们感受到爱的包围。
  有关部门还应当为老年人送去文化服务,多举办老年人喜闻乐见的舞蹈、戏曲、歌咏、广场排舞等活动,依托老年大学等,让老人老有所学,跟上时代步伐。
  毕竟,善待今天的老人,等于善待明天的自己。(本站编辑 陈洪凯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