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传统经典 论理当下热点 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文明和谐

30.12.2015  07:04

     和谐是恰到好处的状态

    简单来说,和谐,也就是和睦协调,是各家各派的共同主张,是万事万物的最高追求,是中国人从古至今源远流长的文化心理、政治信条、智慧要求。

    实际上,建设和谐的社会,始终是人类梦寐以求的一个美好愿望,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方方面面的问题,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始终。

    和谐社会并不是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由于社会发展阶段所限,生产力水平还没有达到高度发达,现实世界可资利用和可获得的资源是有限的。有限物质与无限需求的矛盾必然会引发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争夺。和谐社会也不是一个全体成员都大公无私的社会。在现实社会中,不同社会群体都会有自身的利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他们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也越来越自觉、强烈。从别的群体那里争得更多的利益,保护自己的已有利益不受到别的群体的侵犯,所有这些都不可避免要引发矛盾。

    可以看到,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没有差别的社会,而是一个不同社会利益群体充分实现自己利益的社会,是一个动态协调、逐步完善的过程,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一种协调、美好、恰到好处的状态。

    人自身和谐,就是个人身心协调发展,“修德”“讲学”“改过”“向善”,是孔子提倡的做人道理,是人实现自我身心内外和谐的有益途径。

    人与人之间和谐,包括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和谐,是人们在利益关系平衡基础上的互相尊重、平等互利、诚信友爱、互帮互助、融洽相处。

    人与社会关系和谐,就是人与社会组织、社会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是整个社会安定有序,平稳运行,充满活力,人们心平气和、安居乐业。

    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就是人与所处的环境和谐共生。人尊重自然规律,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实现绿水青山和经济发展的和谐。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这表达了盼望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而只有当每个公民都成了“和谐分子”,整个社会才能成为和谐社会;只有每个中国人的梦想都如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最终实现。

     【名人说价值观】

    ——建筑师王澍

    春风行动

    吹拂困难群众15年的春风

    2000年,杭州在全国率先开展以“社会各界送温暖、困难群众沐春风”为主题的“春风行动”。“春风行动”是杭州市委、市政府破解困难群众生活就业难的总载体,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困难群众生活品质的龙头工程,是具有杭州特色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被誉为帮扶困难群众的“杭州模式”。先后被中央文明办列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100例创建新方法之一,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慈善奖”。“春风行动”广受好评,已成为帮扶救助困难群众的品牌工程、爱心工程。

    15年来,全市共有38149家(次)企业,245.9万人(次)向“春风行动”捐款献爱心,累计募集社会资金15.54亿元;共向122.66万户(次)困难家庭发放助困、助医、助学、反哺、应急等各类救助金19.13亿元。

    

欢迎添加微信

    公共订阅号

    元四大家倪瓒的《容膝斋图》,画里没有人,山水是主角,房屋在林木的背后,只占极小的地方。这幅画中传达出的人、建筑、自然和谐并处的境界,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这是一个态度,这个态度了不起。就是人面对自然是有进退、知进退的态度,其中有一种伦理和道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买了十亩地的话,用来造房子的只能是一亩,这就是生活品质。

    现在的城市,一个个小区房在城市中形成一个个不相往来的堡垒,传统的和谐、融洽的街坊格局被破坏。这种状态正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所以说,建筑是艺术,它有很强烈的影响人的作用,它可以促进也可以破坏社会和谐。建筑首先直接面对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和现实,问题在建筑领域暴露出来,也要用建筑的力量给暴露出来的问题以正面的回答。设计不能理解成简单的赞美,更应该对社会有所促进和矫正。

    我们的价值观·和谐

    主办单位:市委宣传部 杭州日报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文/郑晖        编辑:见习编辑 汪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