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新常态新引擎

26.05.2015  12:44

 

  以海康威视为龙头的高新区(滨江)物联网产业园区是浙江省物联网产业的重要集聚区,拥有上百家从事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开发的企业,并已在各细分行业内形成一定的领先优势。

  “5.20”刚过,在下沙跨境电商产业园,“考拉海购”员工正忙碌着将网友通过该平台“海淘”的商品,从杭州保税区发往全国。年初,也正是他们把智利的车厘子卖到杭州市民手中,实现了国内跨境电商卖生鲜的第一单。
  就在同一天,位于余杭的西湖比亚迪、长江汽车两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都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生产线调试。今年下半年,可以媲美“特斯拉”的杭产新能源汽车将从这里驶出。
  从跨境电商到新能源汽车,从阿里巴巴、思科、华为、华三等领军企业,到“小而美”初创企业,2014年,杭州信息经济产业增加值达1660亿元,占GDP比重达18%以上,其与实体经济的广泛融合,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改变、重塑着杭州的发展路径和产业结构。
  而在经济新常态的时代命题之下,这正是杭州给出的果断而自信的答案。正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龚正所强调的,“杭州要乘势而上、主动作为,做到认识新常态更加清醒、适应新常态更加自觉、引领新常态更加有为。”重中之重,就是要集全市之力实施“一号工程”,大力发展信息经济、加快推动智慧应用,确保继续在全省发挥龙头领跑示范带动作用,确保继续走在全国重要城市前列。
  初夏绿正浓。在这个生机勃发的季节,透过杭州经济“转身”,我们正在见证着、实践着新常态下杭州这座城市被点燃的发展新引擎。
  
   “一号工程”的一号力量
  马云来了、郭台铭来了……春节刚过,在西湖区转塘街道云栖小镇,阿里、富士康两大“巨头”到来,让这个以“”而名的小镇成为了热点。
  走进小镇的“核心”阿里云公司,1100台高密机柜在恒温机房里昼夜运行。正是这片“”,让“双11”淘宝网平稳度过“每秒钟8万笔”的交易洪峰。而依托这片“”,未来的3至5年,这里将集聚上千家涉云企业,形成完整的云计算产业链条。“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产值100亿元,税收5亿元以上,有望长出比淘宝更大的企业。”小镇负责人说。
  与这份自信相映衬的,正是这座城市在信息经济发展上的决心和胆略。2014年7月,市委召开第十一届七次全会,作出加快发展信息经济和智慧经济的总体部署,以此为号角,拉开新一轮地方经济发展大幕。
  “杭州把信息经济和智慧应用作为‘一号工程’推进,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必然选择、唯一选择。要坚定不移抓下去、义无反顾抓下去。”时至今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龚正的这番强调依然掷地有声——在他看来,青山绿水、七山二水一分地的自然禀赋,国务院明确的“一基地四中心”的功能定位,不时涌动着的创新创业热潮,这座城市的种种特色,都与轻资源、重智慧的信息经济有着高度的契合。
  而这也正在被实践所证明:在高新区(滨江),稳居全球安防行业前三甲的“海康威视”,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172亿元、52亿元,增幅均在50%以上;在未来科技城,1000平方米的占地信息企业最高产出1000万元的税收,信息产业的财富效应为人所惊叹。
  再来看一组数据, 2014年,杭州信息经济实现增加值1660亿元,增长20%左右,正在成为杭州推动经济升级的有力支点。其中,电子商务产业增加值560.25亿元,增长30.1%,增速居各产业之首。特别是文创产业,借助互联网的翅膀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增加值达到1607.27亿元,增长15.9%,高于全市GDP增速7.7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17.47%,再创新高。
  与巨大的财富效应相比,信息经济带给这座城市更宝贵的,是创业创新的热情。高新区(滨江)海创基地内,曾给谷歌做出了全球首款手机解锁“数字文身”的创业团队,“跑步”回到杭州创办了维灵信息技术公司,一年时间做出了全世界第一款电子皮肤类产品。余杭梦想小镇里,年轻的工科男宋海波创造出了“丸子地球”的APP,上线半年已经开通了全球50个国家、500多座城市的华人导游业务。一如举家从美国硅谷迁至杭州的大数据专家涂子沛所言,来杭州,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杭州对信息经济发展的理念和投入。而信息经济代表着经济的新未来。
  
   实体经济的信息“升级
  只要在微信上点一点,就能完成一条丝巾从图案、用材选择,到生产进度跟踪乃至产品交付等一系列流程。不可思议的是,这样时髦的网络“私人定制”就发生在一家有着40年历史的丝绸企业——万事利。这个名为“中国好丝绸”移动电商平台上线不到一年,就收获了10万粉丝和2000万元的销售份额。
  “互联网+”时代,今天的杭州,同样的故事正在不断发生。
  “只要打开我的手机,可随时查看公司每一个生产环节,出现问题系统自动提醒各环节主管,并随时精确追溯。”在电梯生产企业西奥公司,智慧工厂正在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一条柔性钣金生产线,由每天需要8个工人“三班倒”到实现24小时全自动加工,每年节约人力成本175万元,生产效能提升60%。
  相比之下,许多像宗庆后这样人们眼中的“传统企业家”来得更是直接——他们不仅利用信息经济提升生产效率,还在智能制造等产业领域开辟新天地。这几年,娃哈哈就先后自主研发了码垛机器人、放吸管机器人、铅酸电池装配机器人、炸药包装机器人,同时开发了低惯量永磁同步伺服电机、永磁伺服直线电机、高效力矩电机、高效异步电机,并准备收购1-2家欧洲、日本生产机器人关键部件的厂家,在原有机械厂的基础上发展装备制造业,进入高新技术产业。
  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不难发现,杭州除了对电子商务和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经济新板块的布局之外,也呈现出信息经济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和带动。而这一点,从“一号工程”决策伊始,就在杭州的决策层中有着明确的共识。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龚正曾在多个场合表示:杭州的态度是:喜“”不厌“”。“坚决防止和克服把‘一号工程’与发展实体经济割裂开来的错误思想”,既要全面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也要促进传统产业“凤凰涅槃”转型升级。而市委副书记、市长张鸿铭则认为,“互联网+”与“+互联网”,就好比我们提倡的“智慧产业化”与“产业智慧化”,传统实体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渠道、物流网络等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只有主动应用利用互联网这一手段和工具,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出一片新天地。
  在这份“两化”融合的杭州版图中,2015年的目标已经明确:全市信息化指数达1.0以上,两化融合发展指数80。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升9%以上,规上工业企业“机器换人”覆盖水平明显提升。重点工业企业ERP(企业资源计划)普及率达75%,MES(制造执行系统)普及率达30%,机器联网率达34%,SCM(供应链管理)普及率达65%……
  繁复的字母和数字背后,谋的正是杭州经济转型升级的一盘“大棋”。
  
   “两区”建设的叠加效应
  “征集开始没几天,我们就收到500多件设计稿。”在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正在忙着综试区LOGO全球征集的后续工作。
  作为落地杭州的首个国家战略,跨境电商综试区的建设,被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龚正看做是“杭州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的重要机遇”,并明确提出既要有“”、更要有“”。
  这种对“名利双收”希冀的背后,是杭州去年以37%的增幅,实现了2088.45亿元的网络零售额,几乎占据整个浙江同类数据的四成左右。此外,杭州还拥有全国最大的B2B跨境电商平台阿里巴巴、全国最大的B2C交易出口平台“速卖通”、全国最大的网络支付平台“支付宝”、全国首个智能物流骨干网络“菜鸟”、全国首家B2C进口大型平台“天猫国际”等全国1/3以上综合性电商网站。于全市层面,杭州(下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产业园、杭州(下沙)跨境电商产业园、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空港园区等大平台,也为杭州综试区版图搭建起了基础框架。
  在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如火如荼之时,另一项国家战略“全国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建,同样在杭州转型升级之路上被寄予厚望——
  “传统的要素驱动力和投资驱动力逐渐弱化,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改革和创新成为新常态下驱动发展的新引擎。”在龚正看来,“两区”创建既是中央对杭州的关心重视,也是交给杭州的改革任务,一定要先行先试、抓紧落实,既要为杭州发展创造新引擎,更要为全国改革探出新路子,努力实现“两区”有机融合、政策相互叠加、效应乘数显现。
  今年年初,杭州人才新政27条的出台,在全国引起了不小震动。对于创业创新人才,只要你的项目够“”,杭州给予的补贴最高可达1亿元。新政被媒体解读为“对创新扶持力度走在了全国前列,甚至可以说是不拘一格”。
  在此大背景下,这样先行先试的效应已经被不断扩大。以高新区(滨江)为例,数据显示,近年来该区研发经费占GDP比重高达14%,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等十余个国家级基地落户。区域内的华为研究院,仅去年就申报了上百个研发专利,还承担了国家863重大项目——高端容错计算机等项目,在信息产业的金字塔尖与世界级对手竞争;华三通信专利申请总量已近5000个,相当于在成立不到11年里的每个工作日,都有1到2项专利诞生,过去10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90亿元。
  而放眼杭城,从梦想小镇、云栖小镇、基金小镇,到云谷、西溪谷、传感谷,以“三镇三谷”为代表的众多创新平台也日渐成熟,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舞台。
  春华、夏馨、秋实,走在转型之路上的杭州,开始迈向收获之时。(本站编辑 陈洪凯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