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了几十年灶头的三墩王林林 现在找不到灶头可以画

10.01.2016  10:35

王师傅在纸上给我们演示灶头画 

拜访三墩镇上的灶头画师傅王林林,他刚把我们请进屋,还没坐定,就闷头吐了句:“最后一口灶还没来得及画,就被拆了。”接着是长长的一声叹息。

原来,不久前,余杭良渚镇上安溪村有家农户盖新房,花800元找他打了一口灶头,按照当地习俗,为了祈福来年平安吉祥,灶头画是一定要画的。可王林林正准备“出山”,就传来这户人家违章建屋被拆房的消息。最后一口灶头也没了。

一个连灶头都难觅的时代,灶头画似乎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而古老的色彩。如果对我们这代而言,灶头尚存有儿时的记忆。那么,在现在的城市孩童眼里,一口稀罕的土灶完全就是“博物馆”的产物了。

菱歌声声,箬叶飘香。又有谁记得,逢年过节,三尺灶台上生出的袅袅炊烟,那些软糯糕点美食和氤氲水汽中升腾出的饭菜香,曾经温润过多少人对家的眷恋。正是那一缕缕灶台边的炊烟,让我们记住了年的味道,让返乡的人找到了故里的坐标。

在中国古代,有家的地方就有灶头,它是一个家庭的象征,民间自古就有“三千烟灶九千丁”的算法。几十年前的杭州城郊,也是家家柴灶,户户炊烟,离山近的烧杂柴茅草,种田的就烧麻秆稻草。再穷的人家,灶台少说也有三尺见方,你家开不开得了“伙仓”,生活能不能蒸蒸日上,就指望厨房里的灶头了。人们笃定,一户整日烟囱袅袅腾腾的人家,家财总是兴旺的。

于是,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祭灶、请灶神,成了民间流传极广的一项习俗。而流行于江浙沪鱼米之乡,由民间泥水匠在灶壁上画出的“灶头画”,也正是源自人们的这一祈福心理。

整日烟熏火燎的灶头,灰蒙蒙的没有一点亮色,能让灶台“蓬荜生辉”的,那就是灶头画。长三角地区的土灶,根据形状常分为花篮形、圆桶形、方桌形,又根据灶锅的个数,可分为单眼、双眼和三眼灶,富裕一点的人家,炊饭时分,几口锅上下一起翻滚也是常有的事。但无论哪种灶台,都少不了灶檐、灶身、灶脚、灶台、烟箱、烟囱、烟山等等,上面用大红大绿、浓墨重彩的颜料涂满各种图案和纹饰,并配上吉利的文字和祝福语。

这种在灶台上衍生出的薪火相传的奇特民俗文化,正是江南民间独有的智慧和艺术。放眼全国,你在别处很难寻觅得到。每逢过年过节,杭州老百姓把艺术搬进厨房,在灶头上画画,一是为了美观,二是讨个彩头图吉利。尤其在杭州三墩一带,这一习俗起源于隋唐,兴盛于明清,延续至今已经有1500年左右的历史。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文 潘卓盈 图 朱丹阳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