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度的灰雕人生 天童禅寺、阿育王寺的灰雕均出自他之手

17.12.2017  17:54
雨天,让冬日的早晨变得有些冷清,朱英度在工作室里很早就忙活上了,他在一幅画像上用墨汁加重图形轮廓,一笔一笔勾勒,框架里的人物就像活起来一样,跃然板上。设计完图案,他用铲子铲起类似水泥的灰料,刮到图形上,再在灰料上压出各种角度,形成立体效果。

  入行40多年,朱英度的灰雕技艺已经炉火纯青,对他来说,这门传统手艺没有技艺上的难度,只有如何让时下更多年轻人知晓和了解的困惑。已经72岁的他语速缓慢地说,“要是再早10多年,爬高作业完成灰雕我从来不怕,但现在我爬上去有点心慌了,年纪大了。”“非遗”走进课堂,朱英度现在一周至少有三天是走进各所小学,手把手教孩子们灰雕,这是他非常开心的时刻。□通讯员陈科峰金报记者吴丹娜文/摄

  他 意外走上灰雕艺术之路

  灰雕在民间也叫灰塑,是浙东民间手工艺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多用于祠堂、庙宇、寺观、邸宅等建筑,主要是在墙头、屋脊、影壁等处塑制各种花纹、人物和山水等图案,因为既能增固墙体又有观赏价值,还有象征吉祥、喜庆、辟邪、接福纳瑞等浓厚的文化内涵,所以深受人们喜爱。尤其在明清至民国期间,灰雕装饰更是成为新建宅院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灰雕的主要原材料——蜊灰,是用沿海地区从浅海中捞上来的贝壳煅烧而成,等到要用时,取出来,加一定比例的水,不断搅拌,使其变得更粘稠,更有韧性;化好的蜊灰再按照一定比例加入麻筋、骨膏等,增强其抗拉抗折能力。

  朱英度和灰雕结缘,属机缘巧合。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庭的他,亲戚不是老师就是医生,只有他从事灰雕这门手艺。从小就喜欢画画的朱英度,青年时期还在中国美院附中进修过一年,因为有画画功底恰遇了当时宁波工艺美术界掌门人曹厚德,并拜其为师,“师傅见我图画画得好,教我泥塑、绘画,在这个过程中我又结识了灰雕师傅朱贵法,意外走上了灰雕的艺术之路。

  朱英度说,“灰雕的材料蜊灰用特殊配方之后,它的寿命要比水泥长,且牢固程度也很高,所以使用在建筑上非常实用,但和木雕、泥雕相比,操作的步骤和方法又有所不同。灰雕技艺可以分成5个步骤。先构图思考,然后根据气候和温度把蜊灰、麻筋、骨膏等材料按照比例拌匀,再按照作品的大致形状开始造型,把调好的灰泥贴上去。第四步是整修造型,去掉粗糙的边角,让作品看起来润滑美观。最后一步是上胶水,而在上胶水之前要先将颜色搅拌进去再刷,一个灰雕作品基本上完成了。

  他 一辈子只认真做一件事

  朱英度这一雕就是40多年,一辈子只认真做一件事,在很多人眼里也是幸福的。继承了朱贵法先生的精湛技艺,宁波的城市乡村,不少仿古建筑上的灰雕都出自朱英度之手,比如灵隐寺、天童禅寺、阿育王寺、普陀山普济寺屋顶上的龙头及兽,镇海九龙湖旅游度假区九龙壁等等。有一件作品他印象很深,“宁海的福寿庵的九龙图,虽然雕刻的面积不大,但当时庵里要求的是整体龙体要扑出壁面三分之二,而以往的作品只需扑出一半,这样作品看起来立体,整条龙会有呼之欲出、迎面而来之感,但对于工艺的要求却大大加难了。”仅福寿庵的九龙图,朱英度就雕了整整一个月。

  目前,朱英度有六个徒弟,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职业都与建筑或者工艺美术相关。在朱英度看来,时下的年轻人更希望求一份稳定的工作,而像灰雕这样的传统手艺不仅谋生没有保障而且实在太辛苦,“大型的灰雕势必要在室外完成,长时间风吹日晒,天冷挨冻算好的,最担心的是天气热的时候,因为材料干得快,所以灰雕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一气呵成。为了尽快完成作品,基本上是废寝忘食的状态,不吃饭赶工那是经常的。

  他 在孩子们身上看到传承的希望

  2010年朱英度成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鄞州非遗馆内还有他专门的工作室。除了教授几个徒弟技艺,他几乎都在为传承灰雕而奔波。一周内,有三天他在工作室创作、接待前来体验灰雕传统技艺的游客、学生,还有三天他则是忙着到各个学校上课,教孩子们灰雕入门的基本手法。“石碶街道的冯家小学是灰雕技艺的传承基地,几年来我都会在固定的时间,每周给孩子们上一次课,惠贞书院和东南小学的课程是今年才开设的,看到越来越多孩子们对灰雕感兴趣,比什么事情都要开心。

  经过课程,孩子们创作简单的花鸟鱼草、卡通造型不在话下。但朱英度心里也十分清楚,学一些基本灰雕技巧可以,但让每个孩子把这门老手艺学精,在当下不现实,他只希望孩子们通过更多地接触灰雕,牢记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在哪里,宁波传统老手艺又到底有哪些。

  和孩子们的每时每刻交流,让朱英度都觉得传统手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也看到了非遗传承的新希望,“有些孩子非常有创意,课余会雕‘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卡通造型,原本我并不认识这些动漫人物,都是从孩子们身上学到的。希望灰雕工艺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朱英度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