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深入推进区域性火灾隐患等防控综合治理体系建设

11.09.2015  18:40

  自体系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在相关部门的大力帮助下,衢州市就火灾等安全事故防控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开展了一场攻坚战,并结合不同辖区产业实际,重点突出对合用场所、竹木加工企业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治理,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持续推进消防安全工作深入开展。

  一、上下齐动助推隐患整治

  从体系建设工作开始至今,市政府领导及安监、消防等部门单位领导多次深入两处区域性火灾隐患地区进行具体指导和帮助。期间,市体系建设指导小组成员先后26次、共计80余人次,前往柯城、江山两地,帮助各地解决隐患整治标准制定、举报投诉奖励经费落实等相关问题。在市级各类媒体平台开设4个曝光专栏,组织媒体对江山市大明家私有限公司等7家单位进行了现场曝光。江山市时任分管副市长、现任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叶俊部长,几乎每周一次前往贺村具体指导、督查推进。

  体系建设初期,两地均积极派驻各部门干部开展隐患排摸工作。柯城区组织相关部门对航埠区域火灾隐患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区域火灾隐患共排查了163家,隐患数492条。江山市贺村镇组织13个排查组,由镇班子领导牵头负责,对辖区内640多家竹木加工企业进行了消防安全隐患摸排,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114家产值500万元以上具备一定规模的竹木加工企业作为此次区域性火灾隐患整治的重点整治对象。

  二、有的放矢突出重点整治

  结合贺村竹木加工行业“低、小、散、多、杂”的实际情况,在消防等部门的指导下,制订了木粉、木板、木门(含家具)3大类隐患整改指导意见,并结合实际,提出各企业务必达到规范标识标志、规范教育培训、规范值班巡查和必须设置消防水源、必须整治电器线路、必须畅通疏散通道、必须清理木粉积尘等“三规范四必须”的底线要求。在指导整改过程中,对整改进度缓慢的企业采取约谈曝光、联合执法、预验收等办法倒逼转变观念,加快整改。整治期间,一共约谈企业5批共50余家,在新闻媒体曝光2批次4家,利用镇LED大屏幕曝光4批次40家,通过消防部门依法处理等促进企业停产整顿15家。目前,114家重点整治企业已基本完成整改。整改期间,镇政府投资70多万元建了2个加压泵站,投资100多万元接通给水管网主水管;36家企业投资150多万元新接通消防给水管2000余米,15家企业投资80万元新修建消防水池15个,储水量2000多吨;37家企业拆除占用防火间距、消防车道的违章建筑1.26万余平方米;92家企业投资50多万元重新敷设电器线路10万余米,93家企业投资42.08万元安装智慧式电器火灾监控系统263套。柯城区也于去年11月底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合用场所消防安全整治标准(试行)》的通知》,从防火分隔、安全疏散、电线敷设、消防设施等方面明确了整改要求。通过整治,烟花爆炸经营场所仅剩6家,做到专店经营。对排查出的163家隐患场所已全部完成电气线路改造,安装了独立式光电烟感探测器,配置了灭火器。对其中的90家合用场所,采取住户搬离和安装防火门进行物理分隔等整改措施。

  三、制度建设保障整治成效

  衢州市安委会出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杜世源任组长的市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三个指导组,具体对重点区域开展帮扶指导。县级层面。柯城区成立以区委副书记、区长徐延山任组长,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叶征宇任副组长,成员由区各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重点区域火灾等安全事故防控综合治理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并下设工作组,由安监、消防、住建、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部门人员组成。江山市成立贺村镇火灾等安全事故防控综合治理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工作组,贺村镇里也确立了书记、镇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分别制订出台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并建立健全和及时调整镇消防安全委员会、消防工作站,完善消防工作站各项职责制度。

  经过近一年的不懈努力,目前衢州市已经基本完成了两处区域性火灾隐患的整治工作,并持续推进各类体系的深入开展,确保长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