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浙江湖州市“三招”深入推进标准化管理
严为先 改为要 化为矢
———浙江湖州市“三招”深入推进标准化管理
2016年以来,浙江省湖州市坚持“严为先、改为要、化为矢”,三招深入推进标准化管理,取得较好成效。目前,全市已完成349项标准化工程创建,涌现出德清大闸、城西泵站、二界岭水库等一批示范样板工程,管理面貌焕然一新,助推湖州连续被评为全省水利工作“优秀市”,连夺“大禹鼎”。
“严”字为先 促进管理提升
突出一个严字,从工程操作、养护、监管、观测和面貌等五个方面入手,在标准落地上狠下功夫,在管理提升上务求实效。一是操作统一规程化。严格按照省颁规程,完成全市10类水利工程操作运行手册的编制,确保每一个工程、每一步操作都有章可循、规范有序。二是养护统一物业化。推行“管养分离”模式,积极培育水利工程养护物业公司,从零起步到现在全市已有10家。三是监管统一信息化。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针对全市100余项水利工程,安装标准化管理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强化水利工程的监管,全面提高监管效率。四是观测统一专业化。通过标准化创建,更新维护好水库的沉降、位移、渗流等重要观测设施,基本实现观测自动化。同时加强观测数据整编分析,为调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五是面貌统一景观化。突出标识指引、环境绿化、设施设备等方面,提升工程景观面貌,做到“一库一景、一闸一容、一堤一貌”,提高了工程的知名度和群众的满意度。如湖州市环太湖大堤充分挖掘溇港文化,实施景观提升工程,成功晋身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通过“国家水利风景区”验收。
“改”字为要 落实长效管理
坚持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破解工程管理中资源、人员等要素制约,落实好基础保障,努力践行水利工程标准化、可持续管理之路。深化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晰“谁来管”。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原则,完成了6539项小型水利工程划界工作,颁发工程所有权证5931本,有效解决了工程产权归属不清晰、管理主体不明确问题。因地制宜创新管理模式,确保“有人管”。在确保涉及公共安全的重要水利工程由专门机构管理的同时,积极引导各县区按照工程类型、分布特点,探索多样化管理方式。通过成立民间管理组织、推行以大带小集中式管理模式等方法,着力解决管理人员偏少问题。开辟渠道落实管理资金,确保“有钱管”。按照“公益性政府全额保障,准公益性从经营收益中计提、政府适度补助”的思路,加强与财政衔接,全市各县区均已制定出台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长效管理机制,全面落实管理责任、管护资金和监督措施。公益类水利工程运维资金按《浙江省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2016年)》重新确定,每年由不足2000万元提高至6000万元,并由各级财政全额保障。
“化”字为矢 促使落地生根
立足于“标准强市、服务民生”要求,湖州市将标准化管理作为水利工作头等大事来抓。打造示范县:德清、长兴、安吉三县自加压力,申报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示范县,基本实现5年任务2年完成。其中,德清县把标准化管理延伸至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着力实现标准化全覆盖。打造样板带:在2年完成73项样板工程的基础上,以环太湖沿线、导流东大堤沿线和安吉精品库塘等为重点,连片打造示范样板带,从而发挥样板引路、以点带面的作用。打造样板水管单位:积极组织东西苕溪管理所争创国管单位,二界岭水库管理所等6家单位争创省级以上水管单位,目前老石坎水库管理局和德清大闸管理所已获评省级水管单位。培树基层管理带头人:在样板工程中挑选基层管理带头人,覆盖各层次管理人员,开展集中培训、对口交流和参观学习等,提升其管理素养,切实发挥其带头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