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多举措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6.06.2015  10:20

  近年来,温州地区的公共文化事业不断壮大,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稳步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服务效能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大力建设基础场馆: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全面覆盖

  近年来,温州市深入推进“覆盖城乡、功能齐全、惠及全民”的文化惠民工程建设,逐步实现了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每万人拥有的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从2010年的276.02平方米提高至2014年的785平方米,跃居全省第二。其间,进一步完善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经费投入机制,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近年来,市财政相继投入近13多亿元,新建市级文化设施面积13万多平方米,温州文化馆、温州博物馆、温州图书馆、温州大剧院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2010年以来,全市新建、改建了23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16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以及763个300平方米以上的新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乡镇文化站平均面积从不到2000平方米增长到4333平方米,居全省第2位。通过这些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提升,基本实现“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30分钟文化圈”打造,切实改善了广大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环境和条件。

  二、积极编织“城市书网”:开启公共图书馆现代服务模式

  自2011年开始,温州市便致力于建设一个全方位、多形态的城市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并初步建成了以市、县、镇、社区(村)为框架的四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包括国家一级图书馆11个、二级图书馆1个,建成图书馆乡镇(街道)分馆76个,农家书屋1681个。2013年以来,温州市又迈出新步伐,在原有基础上,以城区为主,组织实施城市书房、城市书站、城市书巴、城市知网“三城一网”的建设,编织了一张具有强大辐射力,能够提供高效、便捷、优质服务的“城市书网”。在此架构基础上,温州市图书馆采取了多种创新方式,面对不同层次的读者,打造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品牌,充实了“城市书网”的丰富内涵,有力地支撑起公共图书馆的现代服务模式。

  三、创新推进“政府买艺”:转变文化专项资金分配方式

  自2012年起,温州市便结合公共文化服务的具体内容、特点和地方实际,开始小范围地试行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14年,通过制定《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关于政府购买文化服务暂行办法》,打造了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采购机制,转变了财政投入方式,实施文化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提升了财政资金的绩效,同时充分调动了民营剧团和社会文艺团体参与的积极性,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办公助”等供需机制,实现了政府从“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转变。2015年,温州市本级又计划投入240万经费,面向社会公开采购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包括送戏下乡150场、文化进社区公益演出15场。日前,该项工作招投标已基本结束,龙湾沙城宏伟京剧团等21个演出单位或团体中标承演送戏下乡公益演出项目,温州市流行乐团等10个演出单位或团体中标承演文化进社区公益演出项目。

  四、大胆试点“委托管理”:提升基层文化设施服务效能

  2014年,温州市制定印发了《关于社会力量参与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将目前管理人员紧缺、使用效能相对不高、群众需求强烈的乡镇文化中心、农村“文化礼堂”列入社会力量参与管理的试点范围。凡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或社会服务机构、在文化部门登记备案的社会文化业余团体或协会、文化志愿者团队等均可成为受托对象。委托采取公开招募与定向委托、整体委托与划分功能区块分别委托相结合的“混合管理制”模式,并建立了优胜劣汰的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对日常管理的监督。采用动态方式分拨免费开放补助资金,根据日常的明察暗访、年终的综合评估,评定其服务等级,再给予相应的补助。此外,还积极尝试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如在以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为馆舍基础的“城市书房”体系建设中,大胆尝试了社区共建、企业联建模式,充分盘活和利用了社会资源,整合社区、企事业单位的空闲场地,建设阅读服务空间,改变了文化设施由文化部门一家建设、提供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