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全景式戏曲保护 实现传承发展“三飞跃”

20.07.2017  11:53

  温州市文广新局日前已圆满完成辖区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经统计,全市已经注册登记的戏曲团体共175家,在职人员总数3088人。其中已撤销或合并的有15家,创研机构1家,演出团体159家(包括国办团体7家),戏曲剧种数量全省第二。

  近年来,温州高度重视地方传统戏曲的传承振兴工作,不断推进戏曲保护、传承工作,实现传统戏曲“活起来、传下去、推广开”全景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保护剧团生态,让戏曲“活起来

  一是国办剧团改革。温州市2012年开展戏曲剧团体制改革,将瓯剧艺术研究院、永嘉昆剧团、平阳木偶剧团等国办剧团改制成为全额事业单位,划拨编制近100个,吸纳优秀戏曲演职人员进团发展,并向市政府申请建立“艺术创作”专项资金,为剧团演出活动提供资金保障。实施“一团一场一所”政策改革,确保每个重点院团都有固定的演出场所。目前已形成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依托东南剧院、温州市越剧演艺中心依托文苑剧场、平阳木偶剧团依托本剧团剧院的戏曲展示平台,助推传统戏曲振兴。

  二是政府购买服务。温州是南戏故里,现有登记在册的民营剧团64家,民间班社88家,剧团数量全省第一,年均演出量达2万余场次。为了规范和引导民营剧团健康发展,温州出台《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暂行办法》等文件,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办公助”的公共文化购买和供给模式,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引导优秀民间剧团参与政府主办的送戏下乡活动,每年购买戏曲演出近150场次,补助资金200余万元,积极扶持和培育民间剧团,推动温州戏曲市场繁荣发展。同时,向各民营团体开放戏曲演员大赛、戏剧节等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比赛及活动。

   创建传承体系,让戏曲“传下去

  一是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构建政府培养、院校培养、团带班、宗族传承等多种并行的人才培养方式,优化戏曲人才队伍,确保戏曲人才后继有人。目前已形成以瓯剧戏曲艺术培训班、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等院校为阵地,全市戏曲演职员年度业务考核制度为推手,文艺人才“星辰计划”为跳板的培养、考核、提升一体化的戏曲人才培养体系。截止2017年,共考核戏曲演职人员523人次,培养优秀戏曲人才近200名。此外,连续2年举办全省民营文艺表演团队瓯剧专业演员培训班,邀请名家名师为民营瓯剧团人员开展公益培训,提高民营剧团演员水平。

  二是打造戏曲产学研平台。2016年10月,温州成立“新九山书会(温州市新九山戏剧创作研究会)”,打造专业戏剧创作研究平台,开展戏曲剧本产、学、研工作,为温州戏曲创作提供新思路、新血液,其创作排演的纪念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穿越剧《遇见》形式新颖,内容精彩,大获好评。今年,市文广新局联合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开办了《文体写作(戏剧)》课程,聘请温州艺研院院长施小琴担任兼职教师,启动编剧写作人才培养项目,首期接收学生30名。同时,通过国家艺术基金“中国古代戏曲编创人才培养”项目,现已面向全国招生,开展南戏、杂剧改编及昆曲学习创作教学工作。

  三是做好戏曲普及工作。连续14年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不断推陈出新,在学校开展戏曲专场演出、讲座、沙龙等各类戏曲宣传推广活动近60场次,参与人数5000余人次。并在温州大学开办“瓯剧研究推广中心”,在各大中小学开展“戏曲名家进课堂”等戏曲普及培训活动。同时,开展送戏下乡、戏曲巡演巡展等戏曲普及和文化惠民活动1800余场次每年,与宁波、舟山等城市开展戏曲走亲活动6场每年,在全市形成老少咸宜、城乡共济的戏曲传承普及文化氛围。

   开拓传播渠道,让戏曲“推广开

  一是走出传统观众群体。创新将戏曲推广与振兴纳入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推进戏曲艺术普及,培养年轻观众群体。2016年,温州创新推出“文化驿站”品牌文化项目,在南戏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建设文化驿站,借助雅集、沙龙等各类形式开展戏曲、书画、音乐等个性化文化活动。截至目前,文化驿站举办各类活动100余场次,其中包括各类戏曲推广活动近60场次,累计观众达5500人,吸引年轻人了解戏曲文化,喜欢戏曲艺术。同时,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广泛传播戏曲文化;推出瓯剧文创衍生品,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销售、推广,受到年轻群众的喜爱。

  二是走出本土演出舞台。成立温州市戏曲发展促进会,启动专项资金广泛开展戏曲艺术研究整理、保护传承、宣传教育等工作。经过实践,实现了从“戏曲送出去”到“戏曲走出去”的转变。2014年,温州市越剧演艺中心新编越剧《大唐骊歌》首登国家大剧院,广受欢迎,全面打开了温州戏曲的全国市场,温州传统戏曲纷纷登上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海天蟾剧院等全国知名剧院舞台,年均在全国各地开展演出10余场次,打破了地方剧种的市场限制。此外,积极与世界各地开展“中国之美·温州书画、戏曲艺术欧洲巡回展演”等戏曲文化推广和交流活动,让温州戏曲艺术走向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