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日报:双孢菇温岭“碰壁”, 农业也需“机器换人”

01.03.2016  11:01

      《温岭日报》  2016-2-23  第六版    赵碧莹 江连秋  文/图

      从去年冬天到今年,温岭的双孢蘑菇坐了一次过山车。春节之前,因为外地双孢蘑菇抢占了先机,本地双孢蘑菇的价格比上一年跌了一半,使得不少菇农愁白了头。“去年双孢菇的价格可以说是‘白菜价’了,已经跌近成本线。年前,我们就通过调节菇房内的温度,让双孢菇停止生长,减少产量,计划等到市场价格好一点再把蘑菇卖出去。”市新鑫食药用菌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雪亮说,但春节之后,蘑菇却一天一个价,从原来的三四元一斤狂飙到9元一斤,这个价格持续到了如今。

      访农户:外地菇抢了本地菇的饭碗

      从成本线走到高价,菇价坐上过山车

  陈雪亮的食用菌种植基地m面积达10万平方尺,不过,因为此前食用菌价格不高,他只在一半菇房上种植上了双孢菇。

  “现在是自然出菇的季节,算不得一年中价格最高的时候,再加上去年农历九月种下后,到春节前,双孢菇的价格都只有三四元一斤,几乎接近成本线,所以我就没全种上。”陈雪亮说。他如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反季节种植上。“夏天不是双孢菇出菇的季节,这个时候种出来的双孢菇价格就会高得多,即使去年行情这么不好,夏天也能卖到八九元一斤。”

      陈雪亮分析,去年双孢菇价格之所以进入低潮期,主要还是因为江苏等地一些企业开始工厂化种植双孢菇,量大,价格便宜,大大冲击了温岭本地的双孢菇市场。

  “工厂化种植双孢蘑菇是智能化控制的,这些企业的设备大多从荷兰进口,相比温岭传统的种植方式,工厂化种植产量能翻倍,甚至更多,还能实现多次采收。”陈雪亮说,除了采摘需要人工,从包装到分级,工厂化种植几乎都是机械化操作,按大小分级后包装的双孢菇也更受市场欢迎,卖得起价格。“江苏等地的双孢菇大量进入温岭后,导致本地双孢菇去年价格大跌,以前临海、仙居等地的采购商还会来温岭收购蘑菇,这几年都转向了江苏那边。”

  “幸好这种情况在春节发生了逆转。”陈雪亮说,“双孢菇最怕南风天,春节前后南风天居多,导致双孢菇的产量减少,再加上春节双孢菇需求量大增,使得正月里双孢菇一天一个价,从之前的三四元一斤涨到了现在的9元一斤。”

      “不过元宵过后,价格又会低了。而且,农历二月是出菇量最多的时候,恐怕到时候双孢菇的价格又会跌到成本线。”陈雪亮说。

        人工、原材料大涨,导致种植成本提高

      工厂化种植对温岭双孢菇市场的冲击已经显现,而且这几年,双孢菇种植成本也越来越高,让陈雪亮不得不开始思考之后的路该怎么走。

      “我不是温岭最早种植食用菌的人。当我开始种植食用菌的时候,食用菌的效益还是很高的。”据了解,早在30多年前,就有温岭人开始种植食用菌了,经过30多年的发展,温岭已经成为有名的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

      陈雪亮是在2006年开投产食用菌的。“起初种植的是秀珍菇,直到2007年才开始种植双孢菇。”陈雪亮说。

      种植食用菌的主要成本是原材料和人工。“刚开始种时,人工成本还很低,一天一个人也就35元,现在已经涨到了100元。原材料涨得就更多了,就拿稻秆来说,以前一亩(五六百斤)不过30元,甚至不要钱。现在稻秆都是从外地运进来的,要720元一吨,一季要用1000多吨稻秆,这就是一笔很大的开销。”陈雪亮说,如今,种植双孢菇的成本已经提高到3元/斤,而在以前,每斤卖到1.5元就能收回成本。

      陈雪亮告诉记者,他刚开始种植双孢菇时,就能卖到五六元一斤了,2010年以后,双孢菇一度卖到十几元一斤,春节甚至能卖到20多元一斤。就算是前两年,双孢菇的均价也在五六元一斤,但毕竟不如以往了。

      挽回颓势,种植户找方法

      价格的走低和成本的走高带来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这几年,为了挽回颓势,陈雪亮也做了不少努力。

      比如,他从省农科院拿了三四种新的菌种做实验,希望能找到产量更高的菌种。“以前的菌种已经开始退化,比如双孢菇,以前直径一般能长到4厘米~4.5厘米,现在长到2厘米就停止生长了,所以我要寻找、实验新的菌种。”陈雪亮说。

      此外,他还在种植环境上下功夫。比如,适合双孢菇生长的温度是13摄氏度~20摄氏度,如果温度过低就不会产菌,为了防止双孢菇在冬季受温度影响,陈雪亮在菇房安装了热水循环系统。

      去年过年之前,温岭曾有过一段天寒地冻的时间,为了保持菇房的温度,防止菌丝冻坏,陈雪亮利用起了这套热水循环系统,为菇房加温。“这个循环系统是我自己设计的,还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我将热水管道铺进了每个菇房,通过这些管道散热,能让热气均匀分布在整个菇房。别看这些东西铺起来麻烦,可比起以前用煤球加热,成本可低了不少,而且更安全。”陈雪亮说。

      不仅如此,陈雪亮还在种植基地里引入了空调房,将蘑菇种在恒温房里,保证反季节也能出产量。“2013年,我投入了360多万元,采购了多台大功率空调,让菇房在夏天能保持在15摄氏度~17摄氏度,适合双孢菇生长。”陈雪亮说,按照传统种植模式,蘑菇一般是秋季种,冬、春季收,一年栽培一季,生长周期一般为半年左右。而采用“空调菇房”培育后,效益翻了两倍。

        走市场:价格相对稳定,基本能卖到10元/斤

  相对于种植户遭遇的“过山车”,在菜市场和超市里,双孢菇价格则是一如既往地维持着高价,基本一斤都能卖到10元以上,春节期间更是涨了不少。

  在市区一家菜市场,记者看到摊前摆了不少食用菌,这其中就有双孢菇的身影。

  “老板,现在蘑菇多少钱一斤啊?”记者问道。“14元一斤。”老板说,现在蘑菇产量比较低,再加上元宵节,价格涨了一点。“不只是蘑菇,其他菇类这段时间也都涨了,一斤涨幅差不多都在1元~3元之间。”老板说,“蘑菇在过年之前基本维持在10元一斤左右,春节期间开始上涨,一度涨到15元一斤,初八过后才跌了1元~2元,但随着元宵节来临,价格又开始稍稍抬头。”

  和菜场老板的说法类似,市区一家超市的双孢菇,也经历了这样一场涨涨跌跌的变化。在春节之前,该超市蘑菇卖9.8元一斤,十二月廿九涨到13.8元一斤,而如今则在12.8元一斤。

  菜场老板告诉记者,除了蘑菇、平菇本地可以收购外,温岭市场上的其他菇类都是从外地运过来的,“虽然之前双孢菇批发价曾便宜了一点,但我们都是连篮子一起进货的,去掉篮子的重量,加上割掉的一些根的重量,1斤蘑菇整理干净后一般就只有七八两了,再加上运输成本等,到我们这儿卖得就不便宜了。”老板说,春节之前蘑菇销量一般般。“毕竟温岭人一般只是把蘑菇当作配菜在用,量不会太大。到了春节之后,销量则提高了不少,很多人都会买个两三斤备着,春节的时候可以用。估计元宵节后,销量就又会下来了。”

  问专家:种植户需专业规模经营

  “前两年秀珍菇、杏鲍菇效益不好,使得很多种植户都转产种植双孢蘑菇,再加上外来市场的冲击,去年双孢菇的价格的确跌了不少。”市农林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温岭食用菌生产总量659万棒(平方尺),总产量达6108.5吨,总产值6184.4万元,其中蘑菇种植面积520万平方尺、产量5406吨、产值达5568万元,和2014年相比种植面积增长了40万平方尺,产值也增长了。

      温岭食用菌主要种植在箬横、新河、滨海一带,但很多都是小打小闹,种植面积多在1万平方尺~4万平方尺之间,但也有一些种植户开始规模化种植,如今全市共有食用菌生产企业11家、蘑菇专业合作社6家,家庭农场1家。“蘑菇种植户虽然从2014年的220户下降到了2015年的205户,但全市蘑菇3万平方尺以上的种植大户已增加到52户,面积达210万平方尺,占全市蘑菇面积的40%。”市农林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我看来,专业规模经营是近几年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主要着力点,此外,菇农还得想办法降低生产成本,比如优化生产环节。”这位负责人说,就拿双孢菇来说,从生产成本上看,双孢菇2014年每1000平方尺生产成本为7123.4元,即每平方尺成本达到7.1元,比上年增加1366.4元,增幅24%。其中原料成本2043.8元,用工成本3268.6元,占了成本的一大半。“如果种植户能在用工成本上进行优化,比如部分环节用机械代替人工,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种植压力的。”这位负责人说,“此外,本地没有规模化菌种生产场,长期以来本地无证生产农户与外运并存,菌种无更新、菌龄长、菌种老化、转代过多等问题也制约着本地蘑菇生产。菇农需建立起本地的蘑菇菌种生产体系,通过改善菌种质量来提高食用菌产量。” 

      记者手记  〉“机器换人”不只在工业

      这几年,我们听过很多有关企业“机器换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发生在鞋企,发生在泵企,发生在机床企业,甚至发生在印花厂等一些小企业,但无一例外,这些故事都发生在工业企业,这也使得很多人有了一些固定的想法——“机器换人”就是该局限于工业。

      其实不然,如今“机器换人”已经“流行”到农业了。比如,温岭很多的粮食种植户购入烘干机、插秧机、收割机、小型打米机等来优化粮食种植环节,这也是“机器换人”的一种,虽然只是部分环节。再比如,这次江苏等地有企业投资上亿元,从荷兰购入设备种植双孢菇。

      很多人或许会问,投资上亿元种植农产品值吗?能回本吗?我们可以算算看:传统种植方式,一年一般只能种植一次,即使是如今很多人引入的空调房,一年一般能种植2次~3次,而工厂化种植,一年一般能种植4次~6次,从现在的生产情况来看,工厂化种植双孢菇的单产有望达到每平方米近30公斤,而传统方式最多只有12.5公斤。从双孢菇消费量来看,据种植户自己所言,光台州一天双孢菇的消费量就达40吨,更何况是全国。据了解,江苏一家企业,每天送到南方的双孢菇就有上百吨,甚至更多,这也说明双孢菇的市场仍然很大。而这些工厂化种植的蘑菇,甚至一下子就打击到了温岭本地的双孢菇市场,使得春节前温岭菇农因双孢菇价格低而愁白了头。即使因为春节的到来,一度提高了双孢菇价格,依然难掩颓势。

      事实上,一些菇农已经意识到继续传统种植,到最后会被市场淘汰。所以温岭有菇农开始尝试部分实现机械化,比如就有菇农投入100多万元,购入了翻堆机。据他自己说,人工堆料一日要36工,但用机械设备只需要七八工。而且机械翻堆料比人工更均匀,在产量上也能提高不少。

      但更多菇农仍然裹足不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投入太高,他们不敢尝试。事实上,像江苏企业那样投入上亿元进行“机器换人”,温岭的菇农的确没法复制,让单一农户购置隧道发酵系统也不现实。但在记者看来,部分工序实现“机器换人”还是可以尝试的,比如在蘑菇培养料堆制、进料、出料等消耗了大量劳力的环节,可以通过设备实现劳动力的减少和效率的提高,让自己不至于在受到外来蘑菇冲击时毫无招架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