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县巩固深化“消除4600”扶贫成果

10.03.2016  09:51

去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下,为全面完成消除“4600”目标任务,我县高度重视、上下同心、强化措施,以“攻坚战”的决心强势推进,使消贫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县4719户10997人全面完成了“销号”。“消除4600”工作相关经验做法在全省扶贫信息专刊上得到过推广,并在全省扶贫开发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省委副书记王辉忠,省农办章文彪主任曾亲自莅临仙居视察该项工作。

尽管全省包括我县已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根据省委办《关于全省家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以下贫团人口视察核查情况的报告》提出的一些问题和建议,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不使贫困现象消除后出现反复反弹情况,仙居县主要做法。

一、建立健全帮扶团难家庭长效机制

1、建立仙居县精准扶贫数据库。数据库包含主要内容有:低收入农户帮扶对象基本状况、致贫原因、帮扶进展和收入情况,以及农户生存状态和帮扶活动图像资料等。

2、加强帮扶实时跟踪管理。按照时间节点,根据走访次数和农户收入情况设定警戒线,低于警戒线将会在县级和乡镇级管理平台自动警示,提醒两级管理人员及时通知帮扶责任人采取相应措施。并对帮扶成效不明显的责任人进行提醒直至更换。

3、做到应保尽保。由民政部门对存在返贫现象的农户,根据结对干部和乡镇意见,优先将返贫农户纳入低保,缩小城乡低保差距。今年低保继续进行扩面,要求低保比率达到2.8%以上(原为2%)。

4、强化组织保障。

建议县级层面:针对目前扶贫工作涉及农办、民政、残联、教育、人劳、财政、国土、住建、林业、金融、慈善、医疗等多个部门和群团组织,建议将扶贫领导机构升级为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副书记、副县长担任副组长,县农办、发改、民政、财政、教育、公安、卫生、人劳等为常务单位,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扶贫领导工作领导小组。

乡镇层面:各乡镇相应跟进,落实和组建专职扶贫工作队伍。

二、加大农村困难家庭救助力度

1、建立因病致贫纳入低保机制。按照“宽进、严管、慎出”和合情合理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认定办法,探索将因病和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导致实际生活水平低于低保标准的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工作。

2、加大专项救助力度。将特困供养、低保、低保边缘、因病致贫等对象纳入医疗救助范围,救助比例不低于省定标准;修订临时救助政策,简化审批流程,实现临时救助及时响应。

3、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帮扶。依托县、乡、村三级慈善帮扶平台,以县慈善总会为载体,完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健全完善劝募与帮扶并举、日常与应急衔接的基层慈善救助体系。组织各类志愿者团队进村入户帮助困难农户。

三、形成帮助农村困难家庭合力

1、保障困难家庭住房安全。由住建部门对影响困难家庭正常居住、自身无力修缮的旧房视情帮助解决,妥善安置居住在危房中的困难家庭人员,加大改造政策措施、任务分配、资金扶持力度。

2、改善农村困难家庭卫生环境。对无子女或子女无劳动能力、生活无法自理的困难家庭的居住卫生问题,建议统一纳入农村长效保洁机制中,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制度性解决日常清扫整理问题,保洁资金由各级财政予以解决;发动各级帮扶单位、干部、社会志愿者等力量协助做好卫生保洁。

3、保证农村困难家庭下一代教育。对农村困难家庭下一代的在校教育情况落实多种形式帮扶措施,各类助学政策优先向困难家庭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进一步改善山区偏远地区办学条件。

四、促进农村困难家庭持续造血

1、增强困难家庭造血能力。因地因户因人因需施策,通过产业开发、结对帮扶、异地搬迁、创业就业、来料加工、光伏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合作扶贫、金融支持等措施持续推动增收致富。

2、改善扶贫重点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和落实主导产业、产业带头人、帮扶团队等;大力提升低收入农户民生质量,促进农户就业、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如淡竹下叶、埠头大庄发展旅游扶贫,步路湖山发展油茶产业,吸纳低收入农户生产就业。帮扶团队依靠强基惠民村村帮团队,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低收入农户。

3、加大异地搬迁力度。进一步推动高山远山地区、重点水库库区、地质灾害隐患区、生态敏感区等农民的整体异地搬迁力度,加快落实集中安置地块和小区建设,从根本上改善农户生存条件。逐步引导农户改变立地安置要求,采取公寓小区式安置。现已将三大中心镇安置区纳入国土规划,并排摸了有搬迁意向11036户35891人纳入异地搬迁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