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不足难留粉,消费者转恋轻奢品牌 快时尚,慢下来了

21.02.2017  07:08

    优衣库、H&M、ZARA、GAP……这些为江浙消费者熟悉的服饰品牌,还被赋予了同一张标签:快时尚。在以服饰为主打的实体百货业饱受冲击的过去10年,也是快时尚逆势成长的黄金10年。然而,不知不觉中,曾经的快时尚如今也“”下来了。

    2007年,ZARA在杭州国大百货首开门店,初来乍到的快时尚模式可谓让这座城市的白领一见钟情。10年后,一个让人颇感意外的消息传来——春节刚过,该品牌就关停了位于成都乐森购物中心内一家中国区最大的旗舰店,撤下了展柜商品,并对存货做收尾处理。

    今年春节前,优衣库全国所有门店,针对当下最热门的支付宝AR红包推出了一波年货促销,但记者在其杭州几家门店了解到的情况,效果一般。甚少打折的快时尚品牌,难得打折,却并未点燃节前的卖点,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快时尚的吸引力正在慢慢降低。

    曾经风光一时,如今却放慢脚步,大肆瓜分各大商场黄金铺位的快时尚如今也“”不起来了。究竟是喜新厌旧的消费者移情别恋了,还是定位大众消费的这些平民品牌,被旺铺高高在上的租金压得喘不过气?记者对此展开了独家调查。

杭州街头的ZARA门店。龙巍 摄

    新鲜感来得快去得快

    消费者没了扫货激情

    10年前,ZARA作为进驻浙江的第一个快时尚品牌,其在杭州国大百货开出的第一家门店,占地超过1000平方米。上新速度快、平价和紧扣时尚潮流3个优势十分突出,于是它在最短时间里让精明的杭州消费者一见钟情,由此拉开了一众快时尚品牌在杭州的黄金10年。

    如今在杭州各大商场、购物城的一线旺铺,都能看到这些熟悉的快时尚品牌,少则1至2家,多的5至10家。2015年,快时尚扩张达到鼎盛时期,最多时杭州不到20家的大型商场、购物城中,快时尚品牌超过20个、店铺数量超过40家,且大都占据了各大商场最好的黄金铺位。

    正当许多业内人士尚在探讨“为何快时尚模式受网购冲击不大”这个命题时,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快时尚,像是遭遇极点的赛跑者,骤然放慢了脚步。

    从去年上半年开始,快时尚发展遇阻的消息就层出不穷——先是优衣库的母公司半年内净利润暴跌55.1%,接着H&M曝出季度净利润同比下跌30%,而Gap集团2015第四季财报显示的净利润则较2014年同期下跌33%。到了今年,新年伊始优衣库就关闭了4家门店;“高冷”的无印良品在1月宣布进行第6次降价,门店扩张和商品吸引力都陷入瓶颈;拥有H&M、COS 和Cheap Monday 等品牌的Hennes & Mauritz AB集团在去年最重要的圣诞促销期间表现挣扎,全年多数月份的销售增长都未达到市场期望。虽然H&M在中国的门店数量迅速增多,但是其单店平均年销售额却在逐年减少。很显然,快时尚业这场“流感”来势汹汹。

    杭州白领程小姐是朋友圈里公认的时尚达人,2007年ZARA国大店开业后,她一直是好几个快时尚品牌的忠实拥趸。然而最近几年,她对快时尚品牌的热度也正慢慢消退,“认准的一两个牌子,可能会定期为家人去购置一些棉质内衣,其他的就说不出来这些品牌各自的特色和定位是什么,有时候在商场里逛着逛着,经常也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是在优衣库还是H&M的门店里,因为它们长得都差不多……”

    杭城街拍达人“滚叔”坚持隔三差五在杭州武林银泰百货和利星门口的广场上取景、拍摄。据他观察,早几年许多从商场出来的时尚达人,手里少不了都是这些快时尚品牌的购物袋;不过,这几年这些品牌之间出现了明显分化——比如上新速度最快的ZARA仍是时尚一族的最爱,优衣库、无印良品等凭借自己的耐穿性也受到青睐;但自从FOREVER 21进杭后,H&M似乎受到很大的冲击,主力消费的年龄段也开始向中青年转移。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傅静之        编辑:余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