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品工业“品质革命”需要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

01.06.2016  21:51
  消费品工业是我国重要民生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据统计,目前我国生产的消费品中,有100多种产品产量居全球首位。其中,家电、制鞋、棉纺、化纤、服装等产能占全球的50%以上,轻工、纺织出口占全球的3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消费品制造、消费和出口大国。


  但也要看到,我国消费品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仍然较弱,品种、品质、品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难以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


  近几年,我国游客境外消费越来越受关注。


  去年我国境外消费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至少7000亿至8000亿元用于购物。中高收入阶层境外购物占相当大的比例,并从主要购买奢侈品牌、高档品牌转向高质量的、性价比合适的日用消费品。


  从去年爆买的马桶盖、电饭煲等高端耐用品,到如今的儿童感冒药、卫生巾、丝袜、安全套、指甲钳、保温杯、电动牙刷、钢笔等一大批质优价廉日用消费品,这均折射出当前我国消费尤其是中高端消费供需结构矛盾。


  为此,专家建议,我国消费品工业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进行一场“品质革命”,以更好满足和创造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品工业迈向中高端。


  5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


  会议指出,要从完善市场准入、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营造公平竞争营商环境和强化监管等四个方面来促进消费品工业升级,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关键作用。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开展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


  《意见》提出,到2020年,消费品工业传统优势得到巩固提升,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三品”专项行动取得积极进展,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品牌认可度明显提升,产品和服务对消费升级的适应能力显著增强。


  增品种 需加强创新


  目前,中国有一个中高收入阶层正在形成,这个阶层不满足于大众化的消费,中低端商品和服务已经难以满足其消费需求。


  有分析人士表示,当前我国存在这样一种矛盾,一方面是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是国内追求中高端品质的消费群体流向境外,“爆买”频现。这表明我国高品质产品与服务的消费升级已刻不容缓。


  为此,《意见》明确要增加中高端消费品供给。发展个性化、时尚化、功能化、绿色化消费品,推出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设计精美、制作精细、性能优越的精品,进一步提升我国消费品工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发展中高端服装鞋帽、手表、家纺、化妆品、箱包、珠宝、丝绸、旅游装备和纪念品等消费品,进一步提升婴幼儿配方乳粉、厨卫用品等生活用品的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适当降低低端消费品比重,促进产品向高性价比优势转变。


  有专家表示,消费品工业已经不能简单依靠投资和增大规模拉动增长,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成为参与竞争、获得可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从长远来看,消费品企业的应对之策是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有分析人士表示,要做到适当降低低端消费品比重,增加中高端消费品供给,这需要企业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创新。


  具体而言,企业需要深度挖掘用户需求,在产品开发、外观设计、产品包装、市场营销等方面加强创新,积极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丰富和细化消费品种类,从而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提品质 需工匠精神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做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工匠精神”一词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强调,弘扬“工匠精神”将带动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落在个人层面,就是一种认真精神、敬业精神;落在企业家层面,可以认为是企业家精神。


  《意见》提出,要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企业树立质量为先、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立足大众消费品生产推进“品质革命”,走以质取胜、质量强国的发展道路,推动中国制造加快走向精品制造,赢得大市场。


  这主要包括开展国际对标、加强质量精准化管理、推进质量检验检测和认证、保障药品和优质原料供应等。


  有分析人士表示,推进“品质革命”,要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只有每个人都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只有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才能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对企业而言,工匠精神是打造企业根基、延续企业生命的利器。企业只有更加重视企业工匠队伍培育,才能树立质量为先、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才能做到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实现“精品制造”。


  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主任龚晓峰说,一些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以牺牲质量降低成本而追求利润最大化,表面上看是“占了便宜”,终将丧失消费者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自掘坟墓。


  创品牌 提升产品附加值和软实力


  目前,我国出口的商品中90%以上是贴牌产品。品牌缺失导致中国企业只能处在全球产业链低端,辛辛苦苦“为人做嫁衣”。


  为此,《意见》提出,要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夯实品牌发展基础,提升产品附加值和软实力,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创品牌方面主要包括提高品牌竞争力、培育知名品牌、完善品牌服务体系、推进品牌国际化等。


  有分析称,追求品牌影响力最大化目的就是要创造极高的知名度、较高的信誉度、较大的市场份额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当前消费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品牌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我国既要扩大老字号的影响力,也要重视培育新品牌。“中国制造”有了自己的品牌,才能去抢占未来市场和产业竞争制高点。


  对企业而言,需要凝聚核心业务,打造核心产品,提升品牌的影响力。


  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工信部将鼓励企业在“创品牌”上做足文章,实施品牌战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