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农村居民消费之路——2014年临安农村居民消费情况分析

27.02.2015  18:25

2014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进一步加大支农、扶农、惠农政策力度,农村经济保持健康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消费支出稳步攀升。据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658元,同比增长12.7%。比全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14498元要高出2160元。

一、“新常态”下——消费水平提升

1 、吃:饮食结构合理。 数据显示,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支出4992元,比上年增长15.8%。 其中,人均粮油支出725元,增长3.7%;肉禽蛋及水产品支出1481元,增长17.3%;蔬菜支出422元,增长23.4%;烟酒支出932元,增长9.1%;在外饮食支出385元,增长24.3%。食品支出占到生活消费支出比重30.0%。

2 、穿:衣着消费体面。 数据显示,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支出1198元,比上年增长24.9%。其中,人均购买服装支出939元,增长23.4%;购买鞋类支出259元,增长30.5%;人均购买鞋类3双,增长3.7%。衣着消费占到生活消费支出比重7.2%。

3 、用:家电升级换代。 数据显示,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家庭设备用品支出831元,比上年下降18.7%。其中,人均日用杂品支出198元,增长8.2%;个人用品支出107元,增长13.7%;家用纺织品支出92元,下降29.0%。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占到生活消费支出比重5.0%。年末每百户家庭拥有电视机215台,拥有电冰箱102台,拥有热水器92台。

4 、住:住房舒适宽畅。 数据显示,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支出3695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住房维修及管理支出523元,增长0.9%;水电燃料支出708元,增长19.1%;自有住房折算租金2423元,增长17.1%;租赁房房租支出41元,下降51.0%。居住支出占到生活消费支出比重22.2%。年末我市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76平方米。

5 、行:交通方便快捷。 数据显示,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3134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人均交通费支出2231元,增长10.4%;通信支出904元,增长25.5%。随着汽车拥有量的增加,车辆用燃料支出668元,增长30.1%。交通通信支出占到生活消费支出比重18.8%。

6 、医:看病更有保障。 数据显示,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119元,比上年下降7.3%。其中,购买药品支出392元,增长15.7%;门诊总费用支出457元,下降8.4%;住院总费用271元,下降26.9%。医疗保健支出占到生活消费支出比重18.8%。全年人均报销医疗费支出348元,占到医疗保健支出31.1%。

二、“新常态”下——消费热点涌现

热点之一:住房装潢持续升温。 农村生活水平提高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住房条件的逐步改善。近年来,我市加大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力度,使得农民住房消费支出攀升。农村一幢幢新房和别具匠心的别墅已不鲜见,它们不仅外观新颖漂亮,而且室内装璜考究,设施齐全、美观舒适,富裕起来的农民舍得花钱去建造一个舒适、温馨的家。数据显示,全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住房装潢及维修支出523元。

热点之二:交通通信方兴未艾。 交通通信类消费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家用汽车消费的拉动,“买车”已成为当前农村居民的热门话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移动信号的畅通,也激发了农村居民在通信消费上面的热情,农村移动通信市场方兴未艾。数据显示,2014年末我市农村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21辆,比上年增加2辆;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手机255部,比上年增加11部。

热点之三:文化娱乐丰富多彩。 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奠定了农村居民消费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向享受、休闲发展变化的物质基础,新兴的文化消费品进入农家,为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创造了物质条件,农民可以从电视、网络上了解更多的信息,开阔了眼界。旅游休闲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农村居民在旅游休闲方面的文娱支出呈普长态势。数据显示,2014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支出206元,每百户农户拥有家用电脑71台,比上年增加6台。

热点之四:在外饮食机会增多。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许多农村居民在喜庆节日纷纷走出家门,或上酒楼,或下饭馆,火锅、快餐、肯德基、夜宵,这些城市人经常的饮食消费方式,对农民来讲,不再是奢侈的消费。在市场价格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我市农村居民在购买食品上的支出已经不再容易被收入所影响。数据显示,2014年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比上年增加682元,占到生活消费支出比重20.9%。

三、“新常态”下——消费难点显现

难点之一:未来支出预期高。 随着我市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努力实现城乡低保、基本养老保险并轨,但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仍然较大。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总体偏低,教育、医疗、养老保障等公共服务上还比较落后,上学、就医和养老负担支出较重,中低收入户对未来支出预期增加。由于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农村居民只有通过储蓄、借贷等手段,预防生病、养老、失业和教育等方面的支出,消费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难点之二:消费环境待优化 。一年来,农村消费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消费市场秩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村普通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不知情或知情较少,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少,使消费者难以大胆消费;价格欺诈、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不法经营行为成为放心消费的一大障碍。消费环境的好坏关系着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消费潜力的释放。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也相对滞后,消费流通网络还有欠缺,售后维修服务网点缺乏,农村整体消费环境仍需优化。

难点之三:人情消费负担重 。随着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情礼”份的支出正迅速增大,送礼名目逐年增多,孩子有满月、周岁等礼数,老人则有过寿、丧事等礼数,盖房有上梁、乔迁新居礼等都要送礼,消费攀比、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较为普遍,也制约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消费需求。数据显示,2014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赠送农村亲友2720元,比上年增加395元,比重占到生活消费支出16.3%。

难点之四:消费差距趋扩大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在总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不同收入群体间的不均衡性日渐明显。收入的增长带来了消费的明显差异,一方面有消费需求、消费意愿中低收入群体农村居民,没有足够的消费资金;另一方面有充裕消费资金的高收入群体,消费欲望和消费需求并不十分强烈。这种农村社会财富向高收入群体不断集中的趋势,使得农村消费市场高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相对饱和,低收入群体购买力相对不足,消费差距进一步扩大。

四、“新常态”下——促进消费对策  

如何利用居民消费拉动内需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扩大我市农村消费需求,应在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预期、释放消费潜力、提升消费层次等方面做出努力和尝试,促进消费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1 、提高消费能力。 农村居民收入是农村消费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努力增加农村居民收入。要深入推进转移就业培训,完善城乡均等的创业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及时对接企业的用工需求,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充分就业,着力构建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市政府取消农业保险封顶赔付等相关政策,继续增加保险品种和保额,分散农业生产风险,及时赔付灾害损失,让农户真正得到实惠。

2 、改善消费预期。 要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增加财政对公用事业投入,推动教育、医疗和养老服务等公共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标准差距,提高农村公务服务水平。优先安排、重点保障教育经费,逐步、分批将教育免费的范围拓展到普高教育阶段,进一步扩大教育普惠面,减轻农村居民教育负担。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由制度全覆盖向保障高水平、城乡同标准迈进,逐渐减轻或消除农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提振消费信心,增强消费意愿。

3 、释放消费潜力。 要大力整顿农村消费市场秩序,鼓励诚信经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整治工作,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价格欺诈、非法广告等各种不法行为,营造安全有序的消费环境,使农村居民放心购买、安心消费。启动城乡一体化配送物流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市场流通网络,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的便利程度。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提高消费者消费维权意识,加大消费纠纷处理力度。积极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创新,加快发展农村消费信贷,为农村居民消费提供资金支持。

4、提升消费层次。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住房、汽车等大件消费,打开高端消费空间,引导消费方向,促进农村居民整体消费层次的提升。积极落实餐饮企业的水、电、气等价格优惠政策,加大对第三产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因地制宜发展住宿餐饮、旅游度假、文化休闲和娱乐健身等服务产业,激发农村居民的消费热情。重点培育一批本地业绩突出、成长性好的电子商务企业,鼓励和扶持传统商贸零售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健康有序推进网络消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