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多措并举守护一方水源

03.03.2016  12:49

【本站3月3日讯】千亩荡饮用水源保护区是海盐县最大的水源保护区,库区面积68公顷。近年来,海盐县通过科学规划相继实施了生态工程、围库截污、污染治理、环境整治等一系列水质提升工程,使得千亩荡库区水质得到稳步提升。

海盐县自2015年9月开始,千亩荡饮用水源水质首次实现29项指标全部符合国家GB3838—2002《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表1、表2  Ⅲ类水标准以来,千亩荡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已连续5个月达到水环境规划功能区要求。2015年12月24日,千亩荡至城区原水安全输水工程通水切换成功,全县居民共饮千亩荡优质水。

为切实做好水源地保护工作,海盐县立足实际,邀请专家经多方论证于2007年编制了《千亩荡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规划》,通过规划引领树立标杆。该规划主要实施的工程项目有11大类,28个专项,总投资5.36亿元。在规划的指导下海盐县先后启动了千亩荡水源保护一期工程和千亩荡应急备用水源工程,陆续建设起截污闸、生态防护林和防护带形成保护网,启用水质自动监测站与生态修复设备,基本完成一级保护区内水产养殖退养、一二级保护区清淤、民房搬迁等工作。

为增加水体溶氧量,海盐县还通过技术支撑破解难题,自2014年9月起20套太阳能循环富氧系统陆续投入使用,实现了上下层水体的交换,预防水体因缺氧而腐化变质,促进底层水体生化净水功能的有效发挥,起到了强力循环制造活水的作用。同时建立了“生物预警+三级监测+24小时”的水质监测模式,即在千亩荡取水口养殖鱼类,以最直观的方式获得水质变化消息;实行班组自检、水厂化验员监测和水质科抽检的三级检测制度;配备12台水质分析在线仪,对原水、出厂水等相关主要水质指标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

为能有效控制原水水质,海盐县通过夯实基础强化工程配套。先后投入资金1617万元在千亩荡周边通往外港的河道中修建8座截污闸和2座入水口控制闸,使千亩荡水源在水流补给选择上化被动为主动。通过对周边几条河流水质的比较,有选择性地启闭闸门,采取“择优录用”,进而从源头上提升补给水流水质。同时在对千亩荡一、二级水源保护区以及3.7公里的主水源入水口进行清淤的基础上,在一级保护区外侧陆域50米范围内以及内侧所有陆域投入1300多万元建设生态防护带,种植生态防护林800亩,有效改善了千亩荡的生态环境。

为保障全县饮水安全,海盐县还通过长效管理促进水质稳步提升,自2014年起打响了千亩荡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污染源整治攻坚战,完成保护区内9户甲鱼(虾类)养殖户和5个渔场退养、2家蚕种场改制、60户农户搬迁,涉及退养面积1736亩,彻底消除可能存在的污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