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进京,引来万众瞩目

04.03.2016  11:17

  3月2日下午2点,家在南京的许和平登上北京开往南京的高铁,一路上心情格外好。虽然在北京只待一天便要赶回去,但能先于众人亲眼看到南昌汉代海昏侯墓中出土的精美文物,让他觉得很值得。“去年在江西省博物馆展出的时候,我就特别想去,可惜展出时间太短,没来得及。”许和平说,“过去一年老听新闻上说海昏侯墓,勾起了我的兴趣,上周我早早在网上进行了预约,今天见到实物,确实很震撼!

  此前一天,释迦牟尼佛首和佛身造像在国家博物馆展出,而今备受关注的南昌汉代海昏侯墓中出土的441组(件)文物也在首都博物馆开幕。这个春天,首都文博界接连推出的重量级展览,让不少考古界人士和普通市民一饱眼福。对于海昏侯墓,展览主、承办方能在考古挖掘工作进行的同时对部分文物进行公开展览,无疑满足了观众对这座墓葬的好奇心。

  文物乘和谐号列车进京

  2月23日下午1点,通过T168次列车从北京西站进京,受到特别优待的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在南昌特警的护送下神秘抵京,随后搭乘中铁快运专车,在首都特警护送下进入首都博物馆文物保管库房。

  作为2015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是中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该墓共出土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等各类文物1万余件(套),其中数千枚竹简和近百版木牍是江西考古史上首次发现,加之墓穴中清理出的重达10吨的铜钱及墓主人成谜的身世,每一步新进展都备受瞩目。如今,部分出土文物首次走出江西到外地参展,为了让这些宝贝“住得惬意”,15箱文物按照瓷器、玉器、青铜器等门类分别保存在不同区域,温度、湿度都给予特殊保障。

  从文物到达至开展前的10多天里,真是急煞了已经被吊起胃口的北京市民。2月27日,南昌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队领队杨军专门从考古现场飞抵北京,在首都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图文并茂的讲座,为观众讲解了历时5年的发掘经过及相关出土文物。讲座当天,早早便有观众在门口等候,50多名没抢到讲座预约票的观众也不甘心地来碰运气,并站着听完了两个小时的讲座。“这说明博物馆在老百姓心里越来越有分量了,大家都走进博物馆学知识、长见识,这也是我们文博人追求的目标。”首都博物馆馆长郭小凌说,首博与江西省文物部门的合作由来已久,上次两地共同举办的“江西古代文物精品展”也是两年前的两会期间,那个展览就让不少人大开眼界。

  墓主身份确定,推进相关研究

  走进首博“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展厅,迎面看见的便是一组静卧在展柜中的瓦当,仿佛为观众打开了走进墓主人生活的大门。展厅正中,一枚刻有“刘贺”名字的玉印格外引人注目,它明白昭示着墓的主人便是汉武帝之孙、曾当了27天皇帝的第二代昌邑王刘贺。这枚玉印是在棺中残骸右腰部位发现的。两汉时期,印章是常见随葬品,也是判断墓主身份的直接证据,找到了它,考古工作者们悬了5年的心才落了地。

  身为西汉皇室成员的刘贺经历了王、帝、侯的起伏跌宕,只活了33岁,史称汉废帝。在《汉书》的记载里,刘贺当一把手不到一个月却做了1127件坏事。就是这样一个废帝,在其墓葬出土文物里却发现了大量编钟、琴瑟、棋盘、竹简等文化味儿十足的物件,这或许可以为研究人员对刘贺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角度。“这说明刘贺也深受儒学熏陶,可能是个知书达理的人,虽然他在政治上失败了,但过去的史书都是成功者写的,不一定完全客观,这就需要我们将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结合起来看。”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信立祥解释。

  遗憾的是,考古中发现的数千枚竹简和近百版木牍这次并没有出现在展览中。据了解,由于墓室曾经发生坍塌,竹简相互压迫,加上微生物的影响,其中不少受损程度严重,有的分离过程难度很大,不仅要进行大量的人工分离工作,还要保护竹简表面的文字原貌。而对竹简内容的解读,信立祥表示:“可能需要1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此前热议的孔子屏风则因为不易保护并未进京展出。

  开展当周预约已满

  “第一、二、六、七差不多,第二、三、四是一个类型的……”3月2日,在展厅里的7架青铜甬钟前,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主任王清雷正在一边讲解,一边用手机对着展品录像。听着解说,在一旁的首博志愿者李梨凑得离他更近了点儿。“你看这个裂纹是专家修补过的,以前出土的汉代编钟都是5件甬钟配14个纽钟,这个特殊,一共出土了10件甬钟,这次展出了7件,另外3件可能在修复。”王清雷对李梨说。作为专门研究音乐文物的专家,王清雷跑遍全国,看过了已经出土的汉代所有的编钟,这次海昏侯墓出土的编钟制作精美、保存较为完好,他今天也是第一次见到。“拍回去可以随时研究。近期,我打算就这套编钟写一篇研究文章,把整个汉代音乐发展的脉络梳理一下。”王清雷说。

  为了能够在满足广大观众参观需求的同时又保证文物的安全和参观秩序,首博对这次展览采取了预约参观制,在不同时期分重点对专业团体和公众开放。同时根据观众需求,还可能适当延长闭馆时间。据悉,3月2日至18日,首博重点接受专业团队预约,服务专业人员对该项考古的深化研究,面向个人预约的观众名额为1000人。3月2日开馆当周的预约已全部报满。

  3月2日上午,在展厅停留了整整3个小时后,许和平不得不意犹未尽地走出展馆赶到火车站。虽然期待中的孔子屏风、竹简、丝织品等文物没有出现在展览中,但能近距离地跟“海昏侯”来个面对面沟通,他觉得这趟来得值。“这也给我留下了更多念想,相信以后会有更多展品陆续跟我们见面,我一定还会追着看。”许和平说。而志愿者李梨则希望能通过观看展览和向专业人员请教,尽快把展品信息和背后的故事“脑补”上,等以后观众来了首博,就能给他们当讲解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