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日报:秸秆制成有机肥 经济又环保

10.11.2014  11:44
海宁日报:秸秆制成有机肥 经济又环保 - 农业机械化信息
来源: www.zjnj.cn

      11月7日,在丁桥镇新曙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稻田里,一派繁忙的收割景象。今年,除了收割晚稻外,稻田里还新增了一台绿色机器在拖拉机的牵引下,在已收割完的稻田里继续劳作。每几分钟,机器后面就会掉下一块长方体的秸秆包。



        它的名字叫做秸秆打捆机,是新曙农机专业合作社买来专门处理秸秆的。秸秆打包,让这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今年的秋收变得有些与众不同。这是我市第一台秸秆打捆机,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形成了良好的环境效益。

千亩水稻收获50余吨秸秆

        新曙农机专业合作社位于丁桥镇新仓村,种植水稻1000余亩。“有些村民收割后会在田头焚烧秸秆,这对空气污染很大。”新曙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新仓村主任贾维国并不赞成这样的处理方式,但作为水稻种植大基地,秋收后产生的大量秸秆怎么处理,一直都是专业合作社的头疼事。

        他说,合作社收割后剩下的秸秆都做还田处理。11月6日,市政府发出了《关于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的通告》,在全市范围内全面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并鼓励秸秆综合利用。这一政策的出台,更坚定了贾维国心中的一个念头:要开发秸秆的功用,变废为宝。今年9月,  新曙农机专业合作社购入了我市第一台秸秆打捆机。

        11月7日上午,崭新的秸秆打捆机由一台红色的拖拉机牵着,缓缓开进了晚稻田,向一大片晚稻秸秆发起了“攻势”。“吭哧、吭哧、吭哧”,秸秆打捆机“吞”下大量秸秆后,每隔几分钟就会“吐”出一个长方体的秸秆包,并用绳子固定。随即,身后跟着的两位工作人员便麻利地将秸秆包背到田埂边。在记者的印象中,秸秆一直轻如鸿毛,便尝试着拎了一下,根本拿不起来。“一个秸秆包大约有一桶纯净水这么重呢。”工作人员一旁笑着说,这样打出来的“包”体积小,不需要占很大的空间。

        贾维国说,目前,已收割了220亩水稻,打包了10余吨秸秆。预计全部打包后,可以产生50余吨重的秸秆,“都将用于生态循环利用。”

秸秆制成有机肥,经济又环保

        秸秆打捆机“战斗”了一小时后,稻田里的秸秆被“消灭殆尽”。一个个秸秆包被装在了两辆电动三轮车上,开往浙江群大畜牧养殖有限公司。厂区内的有机肥料加工车间,是这些秸秆包的最终归属地。

        今年,我市成功申报了2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项目,浙江群大畜牧养殖有限公司就在着手做其中一个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把养殖产生的鸡粪加工成有机肥料。

        “以前,会用比较便宜的木屑吸干鸡粪中的水分,但吸收效果秸秆会更好一些,但是收购秸秆的价格比较贵。”浙江群大畜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福康说。

        最近,我市出台了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补贴政策,对利用本地秸秆开展能源化、饲料化、基料化等综合利用的企业、大户,给予每吨秸秆150元的财政补助。企业利用秸秆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购买了相关的设备,开始用秸秆来制作有机肥料。

        对新曙农机专业合作社来说,也是一笔划算的经济账。贾维国告诉记者,一台秸秆打捆机的价格是十几万元,但买机器是有补贴的,最终合作社支付5万多元。“有了这台机器后,收割后的稻田还能产生经济效益。”他说,如果按照每吨300元的收购价格计算,50吨的秸秆可以卖1.5万元,只需要三年多就能收回成本,此后产生的就是利润了。”

        除了经济账,不论是新曙农机专业合作社还是浙江群大畜牧养殖有限公司看中的,还有环境账。他们均表示,面对日益严峻的空气环境问题,秸秆禁烧工作刻不容缓。让秸秆再利用,变废为宝,可以很好地改变农户多年来的生产习惯,最大限度地减少秸秆焚烧。这笔环境账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