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以“浙江区域名牌”创建助推“浙江制造”

19.05.2015  19:04

  近年来,海宁市紧扣传统产业特点,优化培育环境,以质量提升为手段,以平台建设为保障,加速推进“浙江区域名牌”创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浙江区域名牌”4个,覆盖经编、皮革、家纺三大传统产业和太阳能新兴产业,数量居嘉兴各县市首位,全省县(市、区)前列。成功创建嘉兴市级以上名牌123个,其中浙江名牌产品46个;嘉兴市级以上出口名牌9个,著名(驰名)商标194个,“海宁市经编产业园区”获批筹建“全国经编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全市累计使用区域名牌标志企业126家,区域优势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其主要做法是:

  一、多措并举,营造培育优质环境

  一是政策驱动激励。以名牌名品建设列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制定名牌名品建设工作规则,建立完善联席会议、督促检查、考核评价、信息交流等工作制度,构建企业主体、政府引导、部门联动推进的品牌培育工作格局。出台《海宁市名牌名品培育创建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海宁市打造“浙江制造”品牌实施办法》等政策,进一步强化品牌培育政策导向。在品牌创建、标准创新、市长质量奖等领域予以政策奖励,2013年兑现奖励资金共311万元。

  二是诚信驱动提质。推动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建立违法信息沟通协调机制,实现部门信息互通共享。完善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建立食品、强制性产品、生产许可证产品、特种设备等失信“黑名单”,实行分级分类监管。倒逼企业强化质量,诚信自律,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出厂检验制度,建立售后服务,开展用标识明示质量等活动,150家龙头企业发出质量诚信倡议或宣言,336家企业签订承诺书。

  三是宣传驱动造势。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导向作用,多途径宣传区域名牌培育创建工作。2009年以来,在海宁日报、海宁电视台开设“海宁质量在线”、“质量强市在海宁”、“质量大家谈”专栏15期。不定期举办专题培训讲座,开设品牌培训12次,1200余人次参与;邀请专家进行品牌战略专题讲座,500余人次参与。借助海宁“潮博会”这一宣传平台,向海内外宣传推广区域名牌产品,提高国际知名度。

  二、齐头并进,提升企业质量水平

  一是打造品牌,助力“海宁制造”升级。将单体名牌创建与区域名牌相结合,以单体名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带动区域名牌,实现良性互动。完善梯度培育体系,开展“三名”工程培育试点,发挥龙头企业示范作用,全市共有13家企业列入各级培育试点。同时,在全市亩产效益评价A类企业中探索开展“海宁制造”品牌价值评价,龙头骨干企业实行“浙江制造”认证,着力打造“浙江制造”品牌。目前,全市四大传统产业内共有浙江名牌20个,嘉兴名牌17个,以单体名牌促区域名牌创建成效逐步显现。

  二是把握关键,加快产业标准创新。把推行产业联盟标准作为区域名牌创建的必备条件,构建“五位一体”联盟标准运行模式。目前,全市区域块状产业制定实施联盟标准21项,占全省联盟标准总数的1/10以上,实施企业356家,涵盖该市四大主要产业。发挥皮革、经编、软磁铁氧体材料三个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作用,指导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单位)提出国际标准提案2项,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129项;成功创建浙江省标准创新型企业15家、嘉兴市标准创新型企业19家;获批全省区域技术标准联合创新基地、企业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各1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导产品采标率达67.5%。

  三是从严监管,夯实企业质量基础。深化开展“千争创万导入”活动,引导企业、产业开展“质量强企”、“质量强业”活动。2014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咨询机构组织专家开展先进质量管理方法驻企服务,帮助188家企业导入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QC小组活动。目前,全市企业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650张,证书数和获证企业数居嘉兴各县(市、区)首位。同时,开展质量教育培训活动,指导“宏达”、“天通”2家龙头企业开展先进质量管理孵化基地创建工作,帮扶一批科技型、成长型中上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全市品牌数量及品牌创建水平连续3年获嘉兴市目标责任制考核第一,20家企业获各级政府质量奖。

  三、多点开花,完善各类服务平台

  一是建立教育培训平台,解决企业人才之忧。加快四大产业人才培养,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持续为企业输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马桥经编”多次与江南大学、东华大学等合作举办技术培训班。家纺协会与浙江理工大学、嘉兴学院、盐城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院校建立人才输送平台,每年为区域内的企业输送外贸业务、设计等专业人才,现已有1000多名高校毕业生服务该行业。皮革协会、太阳能协会组织开展质量、技术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培训工作,培养高素质人才及管理队伍。截至目前,太阳能产业共举办“外贸大讲坛”、国际多国认证、能效标识等各类培训班32期,培训人员1800多人次。

  二是建立交流服务平台,解决企业信息之忧。“马桥经编”成立专业网站3个,致力于经编及相关企业信息化服务。“海宁皮革”依托官方网站,为园区内700多家企业提供质量、技术、标准、营销、价格等信息咨询,并通过网上交易中心,推介产品和集散商务信息,为企业提供电子商务服务等。家纺产业基地许村区域创新服务中心先后创立研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教育培训中心、信息中心,促进企业资源共享,共同研发新产品,提高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太阳能”利用“海宁市太阳能行业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服务点”、“太阳能行业浙江省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行业协会网站等平台,为企业提供质量、技术、预警等信息500余条。

  三是建立检验检测平台,解决企业技术之忧。加强省级太阳能产品质检中心等产业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加快国家中低温太阳能光热利用产品质量检验中心等项目建设,搭建集检验检测、技术研究、标准研究、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公共技术服务“大平台”,为品牌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省太阳能中心自成立以来帮扶企业200余家,解决技术难题28个。同时,深化开展“技术机构千家企业质量帮扶”、实验室开放、检测认证技术专家进企帮扶等活动,为品牌培育企业提供检验认证、研发设计、质量培训、项目申报等各类服务,帮助45家企业申报省级新产品176项,12家企业申报各类专利35项。(海宁市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