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宁:工人文化宫“文化+”模式演绎凤凰涅槃

25.10.2016  14:35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海宁市工人文化宫迎来了成立60周年。

  60年来,海宁市工人文化宫始终秉承“职工学校和乐园”的宗旨,积极探索“文化+”发展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努力·开展职工教育培训,组织丰富的文体活动,满足职工成长、发展需求,取得了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先后被授予全国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浙江省作用发挥好工人文化宫、全省女职工培训示范学校、5A级社会组织、省总首批工会职工教育培训基地等荣誉。

  今年4月6日,全国总工会召开加强和改进工人文化宫(俱乐部)工作调研座谈会,海宁市工人文化宫主任、市职工学校校长朱耀明作为唯一一家县级市文化宫负责人应邀参加并介绍办文化宫经验。会上,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焦开河在作总结发言时,5次点名表扬海宁市工人文化宫取得的成绩,自那以后全国各地工会及工人文化宫负责人慕名前来学习取经。

  “2013年以来,文化宫以文化为基因,以创新为翅膀,加上互联网、商业、健康、时尚等产业发展元素的‘文化+’模式,实现职工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增加了文化宫市场竞争力,成绩可圈可点,可谓是凤凰涅槃!” 海宁市总工会副主席吕孝尧如是说。

  日前,记者走访了海宁市工人文化宫,目睹了文化宫的精彩。

  

  全国总工会宣教部副巡视员崔志民(中)及文体处李宏主任(右)莅临指导

   文化宫的往事岁月

  1956年10月,海宁市工人文化宫建成开放,又称为海宁工人俱乐部,下设海宁市职工学校。七八十年代是它的鼎盛时期,这里是海宁著名的演出娱乐场所,是当年丰富的工人文化的历史见证,对于海宁职工群众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当年的记忆永远地留在海宁人的心中。

  上世纪九十年代,文化宫实行自收自支后,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悄然发生了变化,因设施陈旧、场地局限、资金短缺、人才缺乏等问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陷入衰落萎缩、经营困难、难以为继的困境。“甚至连职工的基本工资都发不出。”吕孝尧说。

  随后,为弥补经费不足,文化宫一些场地被出租,免费的娱乐场所开始减少,难以兼顾社会公益性服务,完全市场化的运作形式,让文化宫变得“面目全非”:商场、酒店、游戏厅、风味小吃、美容会所……文化宫变成了“没有文化的地方”。

  朱耀明告诉记者,九十年代末,随着设备老化,录像、台球等传统娱乐方式逐渐被市场淘汰,加之政府对文化宫的投入不足,海宁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开始通过出租场地来维持“生计”。

  

  海宁市委书记朱建军、副书记周红霞等调研文化宫

   困境中的华丽转身

  曾经红火一时的工人文化宫,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回归主流文化阵地,重建昔日的辉煌?朱耀明认为,最重要的是上级部门的支持和自身管理思路的转变。“工人文化宫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光靠出租场地是没有出路的。今后一是要靠上级部门的扶持,二是要通过创新思路、改变传统管理模式,才能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发展公益性的职工文化活动上。

  在这方面,海宁市工人文化宫走在了全国的前列。2013年6月,投资9000多万元,建筑面积达2.6万平方米的文化宫新大楼落成,也开启了新征程。

  吕孝尧介绍,在同样经历上世纪90年代惨淡的岁月后,文化宫率先丢掉“等靠要”的思想包袱,坚持以职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职工满意度为晴雨表,“”、“”并行,突出工会特色和公益属性,充分利用职工文化活动阵地、职工文体团队以及职工学校的资源和优势,广泛开展送文化、送培训等公益服务活动,打响了职工“学校和乐园”的金名片。

  据了解,新建成的海宁市工人文化宫土地、房产全部归工会所有,开设了职工篮球场、剧场、健身俱乐部、台球室、职工书屋等一大批职工文体活动设施,且所需资金由市财政全额拨款,实现了工会资产的保值增值,为工人文化宫服务职工群众提供了崭新的阵地和平台。

  记者看到,共10多层楼的工人文化宫乒乓球、台球、象棋、健身中心、电子阅览室、羽毛球、职工剧场等职工文体活动设施齐全。

  朱耀明说,这些设施每天向职工群众开放,特别是职工灯光篮球场免费向职工开放,吸引了大量职工和新居民,每年活动人数超过3万人次;职工剧场自开放以来每年为100多家企业提供了大型会务、文艺演出等活动场地需求,为职工日益增长的文化活动提供了硬件保障。

  2015年,海宁市工人文化宫实现经营收入600多万元。这些收入保证了文化宫的正常运转,同时也为公益活动提供了必要的保证。朱耀明说,“有了这些经费,我们就可以聘请专业教师队伍免费为职工领操,组建了职工艺术团、职工文体联合会(包括职工合唱团等12个协会),职工参加培训全部免费。

  

  职工子女才艺大赛

   学校大课堂培育“海宁工匠

  工人文化宫作为“职工的学校与乐园”,如何发挥好文化宫的“工人学校”作用?海宁在全省率先资源整合实行了“宫校合一”,根据企业转型导向,以“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培训什么”为办学方向,不断拓展培训项目,并与嘉兴学院、浙江海洋大学、海宁服装学校、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海宁技师学院等单位合作,聘请专业知识丰富、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教师授课,已初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如开设了服装缝纫、沙发缝制、服装打样、汽车维修、电焊工、管道工、线圈绕制、家政服务、烹饪、计算机应用等20多个工种的培训项目。通过集中教学、“联企办学”、“订单”教学等灵活培训方式,为企业提供职工技能培训服务,受到企业和职工的欢迎。

  2015年,职工学校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政策支持,对外省籍职工、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和失土农民培训等全部实行免费。

  来自上通优必胜轴承有限公司和欧仕达时装有限公司的80名新居民职工成为海宁市首批新居民职业技能培训的受益者,每人领到了300元的学习补助。

  对获得中专、大专、本科学历的职工,每人给予1800~2800不等的学费补助。同时以失土农民工为主导,分别开设了烹饪、择业观念、家政服务员培训班。并与7家成校合作共开设12个工种的31期培训班,培训人数达4331人。在提升职工技能水平、帮助职工再就业、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工会积极作用。

  另外,职工学校本着情系职工,关爱职工子女为宗旨,广泛开展职工子女文化艺术科技培训活动,先后引进新星围棋、宋教练跆拳道、圆梦拉丁舞、优乐教育、爱悦音乐、洪博英语、奥思达英语、创想画室、向日画室、樱之花日韩语、会计函校、童学馆、乐创机器人科技教育中心等13家特色办学机构,初步形成了“一站式培训超市”。

  “每年培训数万名职工,有4000名职工实现技能晋级,真正发挥了“学校与乐园”的作用,为海宁经济创新发展提供了一大批紧缺型人才和‘能工巧匠’。”朱耀明自豪地说。

  

  嗨翻五一文体活动

   职工文化融入社会大文化体系

  近年来,海宁市工人文化宫紧紧围绕“情系职工、服务会员、服务群众”的目标,以“十百千万”工程为抓手,以企业文化建设、职工文体队伍建设为重点,充分体现“工会”、“公益”两大特色,注重社会、经济、人才三大效益。在打响“职工学校和乐园”金名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文化+”发展服务模式,将职工文化融入社会大文化体系,努力打造海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工人做主、文化当家。开展多形式、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公益文化活动。如每年确立文化活动大主题,开展大型文体活动。2013年以“中国梦•劳动美”为主题,举办第三届职工艺术节九大系列活动,吸引2万多名职工参与。2015年推出了“工会法律服务在您身边”十场专题演出,举办“温暖季、歌颂季、文化季、运动季”四季缤纷系列共60项文化活动;职工文体联合会根据各社团特色开展了包括收藏品展示、京剧专场、吉他大赛、足球比赛、台球比赛、羽毛球比赛、网球比赛等深受职工喜爱的10余项品牌文体活动。

  “”字品牌,文化“走亲”。加强与文化部门的联系和合作,每年开展十个专场文艺演出送基层、百场电影送企业、千册图书送职工书屋、千幅春联福字送职工等“文化大篷车”进企业、进社区活动。成功举办了浙江省首届职工艺术节小品(情景剧)大赛、2014海宁中国皮革城杯和2015大众皮业杯CBSA世界斯诺克海宁公开赛,全市职工歌手大赛等品牌赛事,向广大职工群众展示“”字文化的特色,努力将职工文化融入社会大文化体系建设中。

  借势借力,实现“文化+”与社会经济“双效统一”。一是充分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对外宣传上从被动变为主动,积极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海宁工人文化宫专人负责管理网站和公共微信平台,及时发布最新活动内容;二是充分利用本地媒体资源,加强与海宁日报、海宁大潮网等媒体的深度合作,及时为全市职工提供全面、优质、优惠的文化、体育产业服务信息和产品;三是主动与企业等单位对接,让企业参与到工会的职工文化体育活动中来,实现企业与职工文化建设的同步发展;四是改版了内刊《文化家园》,在传播宣扬职工文化,加强文化交流、强化内部管理、塑造品牌形象等方面发挥作用,赢得各级工会及社会各界的好评。

  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承载着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价值选择等功能。海宁市工人文化宫遵循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与基本原则,始终保持战略定位,文化活动在职工群众中深入人心、文化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实现了“文化+”与社会经济“双效统一”。

  开门笑纳工人大众,回首难忘文化盛宴。海宁市工人文化宫作为全市广大职工的“大学校”、“大乐园”,已经走过了六十年风雨历程。期待,前进中的海宁市工人文化宫管理运营模式,能实现“传统的文化功能不丧失,公益性服务不放弃,市场化的运作稳步进行”三大目标 ,使文化宫重新回归主流文化阵地,成为新时代职工群众的“精神家园”,与海宁广大职工群众一起,凤凰涅槃,抒写潮乡职工文化璀璨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