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 海宁:亩均论英雄 节地再出发

28.08.2018  20:22

5年前,浙江海宁围绕土地、能源等,开展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如今,海宁经验在浙江各地生根开花——

皮革城购物、盐官观潮,曾是浙江省海宁市两张“名片”。如今,钱塘江潮涛声依旧,皮革业却在悄然转型。

  做了20多年皮衣的浙江敦奴联合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挺进时装业。“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中,我们成为‘亩产效益’的领跑者,连续6年被评为A+类企业,获得更大的政策支持和要素倾斜。”敦奴公司总经理王浙峰说。

  敦奴,是浙江企业节约集约用地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明确提出建立健全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并将资源节约确定为基本国策和优先战略,多次对实行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提出明确要求。

首创“亩产论英雄”发展新理念的浙江,各地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模式。2013年11月,随着海宁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启动,开启“亩均论英雄”改革新征程,除亩产指标外,增加了能耗、排放、环保等要素,探索工业企业节约用地新路子。

算一算企业土地亩产效益账

几年前,与浙江大多数城市一样,海宁经济发展面临市场需求激增、有效供给不足、区域供给失衡等共性问题。“陆域面积700平方公里的海宁,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全省土地开发强度的平均水平为11.5%,但海宁已达到了30%。”海宁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宓肖锋说。

  一方面,许多谋求发展的企业找不到土地;另一方面,又有部分企业土地利用效率不高,造成资源浪费、效能低下。

  2013年9月,浙江省政府批复《海宁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同意在海宁市开展试点工作。根据方案要求,海宁市着力在土地、能源、金融、科技创新等要素配置方面大胆探索、先行先试,逐步破除要素配置中的体制性障碍,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要素配置效能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中,海宁市通过对企业每亩用地的税收、产出、消耗等因素进行综合考核,用A(A+)、B、C等级对企业进行分类,再按企业类别实施差别化的电价、水价、城镇土地使用税、排污权交易价格等政策进行打分,优先保障高分企业的生产要素供给。

  土地是海宁市最紧缺的生产要素。因此,在海宁市工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体系中,企业用地占的权重最高,亩均税收占权重50%、亩均销售收入占12%、亩均工业增加值占10%、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占10%、排放每吨COD工业增加值占10%、全员劳动生产率占8%。

  按照这一权重比例,海宁市每年对县域内用地3亩以上的工业企业进行一次全面“体检”,根据前一年的实际业绩进行综合评价打分,排名前80%的企业为A,属发展提升类企业,其中最靠前的10%为A+,重点扶持;排名中间的15%为B,属整治提升类企业;最后的5%为C,属落后淘汰类企业。

  不同类别的企业,享有不一样的资源待遇,占有资源所要支付的代价也不一样。如用地方面,A+类企业每年的土地使用税可以减征80%,A类企业可减征50%到60%,B类企业只能减征20%,而C类企业不予减征;用电方面,A类、B类企业享有正常电价,C类企业每千瓦时得加价0.1元,超限额则加价更多;用能、用水、排污等所有要素,排名越是靠后的企业,所要支付的成本就越高。

资源要素流向“优等生

以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排序和差别化资源要素价格机制为核心,要素改革促使各种要素流向优质企业和项目,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此次要素改革中,敦奴凭借优异的亩产效益成绩,被评为A+类企业。这个评定,在今天的海宁就是个“万能通行证”,只要满足产业政策等先行条件,便可优先获得各种生产要素。2014年6月,敦奴公司如期拿到发展所需的138亩一期用地,2018年3月又拿到17亩二期用地,用来建设集品牌设计、研发、生产、物流、销售为一体的时装文化产业园。

  王浙峰介绍,公司投资8亿元,分两期建设敦奴时装文化园项目,引进国际先进的流水线和3000多套先进设备,实现年产高档服装800万套的产能。

  目前,占地面积155亩的时装文化产业园一期项目已完成开发建设,二期项目计划今年年底建成。

  作为重点扶持类企业,除优先保障用地外,敦奴还享受多项优惠政策。比如:优先保障用电、用水和新增用能需求;优先保障建设项目新增排污总量指标;金融机构优先支持信贷需求;优先申报国家、省项目,市长质量奖和各级各类名牌产品和商标等。

  “要素改革倒逼企业加大投入,实现科技创新,激励企业做优做强,提高土地亩产效益。”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建丰说。

  透过全密封玻璃,只见恒温太阳能电板主体车间,一片片太阳能电板在生产流水线徐徐“行走”。“用机器替代人工,产能增加了,还减少用工100多人。”朱建丰介绍,作为生产太阳能发电板、太阳能电池片企业,晶科注重科技投入,企业快速发展,2017年亩均产值达到1800多万元。

  “晶科每年都是A+类企业。生产同类的产品,远在江西的晶科能源,占地3000亩,2017年实现产值300亿元,亩产为1000万元,比海宁晶科整整低了800万元。”  朱建丰说。

倒逼“差生”转型升级


根据海宁市要素差别化配置这一原则,C类企业,则属于“差生”,使用资源要素时,支付的是惩罚性价格。

  在首轮评价中,海宁瑞星皮革有限公司被列入了C类企业。那时,一进瑞星大门,就能看到门口一大片土地里种满苗木。原来,瑞星2004年创办时,一口气在海宁拿下了206亩土地,远远超过企业生产所需,厂区内出现好几块荒地。

  企业进入C类,土地撂荒得支付更加昂贵的费用。过去可以凭着土地的自然增值就能过好日子,如今“压力山大”。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和差别化要素配置机制,要让一度被错配、劣配、低效配的要素资源,从落后产能里“挤出来”。

  C类企业要挨罚,怎么罚?瑞星算了算成本账,光是城镇土地使用税,从每年每平方米3元调整到了6元,企业206亩土地每年要增加41.2万元土地使用税。

  切肤之痛,让企业痛定思变。瑞星一边引进新项目,减少排污量,一边退腾了33亩土地。“瘦身”后的瑞星提升为B类企业,2017年进入A类企业行列。

  “在要素改革倒逼机制面前,企业加快提质增效的步伐。过去,企业只晓得赚了多少钱,但不算单位产出率这本账。要素改革引导企业家转变发展理念,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增强节能环保的意识。”海宁市经济开发区副主任吴洪峰说。

换来高质量发展

时光流转,今年是海宁市要素改革第6个年头。过去5年,海宁市以“亩产效益”为核心,以市场化配置为导向,以差别化措施为手段,倒逼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5年间,海宁市企业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亩均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从2013年的13.96万元/亩、67.32万元/亩、15.79万元/人增加到2017年的18.69万元/亩、85.71万元/亩、19.29万元/人;共盘活供应存量土地12666亩、收回低效闲置土地6202亩、转让腾退土地7115亩。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不断提高。

  以亩均论英雄,凭科技定去留。据统计,5年间,全市企业年技改项目从410个增加到800个,技改企业数量从374家增加到701家。

  通过要素改革,海宁市建立了公正公开的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排序机制、分类实施的资源要素价格,倒逼机制、落后产能有序退出机制、金融与人才要素的保障机制、便捷高效的要素交易和流动机制等“五大机制”。

  为进一步推进市场化要素资源配置,2014年3月,海宁市组建了全省首家县级市综合性要素交易所——浙江江南要素交易中心,进行土地、排污权、用能权等要素交易,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2017年,浙江江南要素交易中心共完成各类交易1405场次,投标单位数10092家,交易总额325.4亿元,同比增长176%。

  如今,海宁经验已在浙江生根开花。2014年5月,浙江省政府决定在全省推广海宁试点经验,加快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各地深入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实现要素资源的合理配、优质配、高效配,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发展动力,全面推进企业转型升级、“腾笼换鸟”,促进了高质量发展。

将“亩均论英雄”进行到底

今年6月,海宁市公布2018年工业企业“亩均论英雄”评价结果。本次评价3亩以上有土地使用权的企业2148家,除307家因处于建设周期内暂不评价外,进行评价分类的共有1841家,其中A+类企业185家、A类企业787家、B类企业692家、C类企业177家。

此次评价结果,是根据海宁市今年新修订的《关于深化工业“亩均论英雄”实施意见》得出,评价指标略有调整。比如:评价指标权重上,增加科技创新、单位能耗的权重;在分类比例上,适当提高末档企业比例,对亩均税收低于1万元/亩的企业直接列入末档企业,加大对低效企业的倒逼力度;在行业分类上,由原四大行业调整为七大行业。

改革无穷期。“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海宁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宓肖锋表示。

积跬步以至千里。从海宁观全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始终不停步,从实施“365”节约集约用地行动计划到实施“亩产倍增”行动计划,从实施“空间换地”深化节约集约用地到狠抓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从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到节约集约示范省创建,浙江不断瞄准新目标,启程再出发,节约集约用地的坚实脚步永远在路上。

来源:2018年8月28日《中国自然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