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里年俗,你还知道多少

24.02.2015  14:46

  “”里年俗,你还知道多少

  从祭灶到分岁酒,从祝福到闹花灯……

  日月如梭,斗转星移,春节依然是老百姓最为看重的一个节日,许多古老的“年俗”一代代传了下来,并进而集腋成裘,凝结为一种独持的文化现象。

  如今,在浙江的不少地方,一些古老而生命力顽强的年俗仍然传承不衰,以其特殊的方式,承载着人们对于新年的美好祝福和愿望。

  【嘉兴·祭灶】

  打一个“花灶头

  泡一碗饭糍茶

  每年的腊月廿三被称为“送灶日”、“祭灶日”,嘉兴新塍农村仍保持着特定的祭灶习俗。

  旧时的江南农村,柴灶是唯一的燃具,几乎家家户户都用柴灶煮饭、做菜、烧水。南方打灶头分为平灶和莲花灶两种,不管是什么灶,在正上方的那块灶壁上,都要画上五颜六色的灶画。

  今年69岁的金开明是新塍镇有名的打灶头师傅。老金15岁就跟着父亲打灶头、画灶画,凭着聪明好学,年轻时就在新塍一带远近闻名。

  如今,曾经烟火气息弥漫的农家土灶头渐渐被替代,但乡风浓郁的“花灶头”依然深受村民的欢迎,老金的手艺依然吃香。要知道,过新年时,如果谁家的灶头只是简单地刷上了一层石灰浆,就会被大家嘲笑为“豆腐灶”。

  老金画出来的灶画蛮有讲究的,从打灶头到最后的落款,要经过起墨线、勾勒框架、画边角花纹、画主体彩图等7个步骤。

  一个三眼灶头,上面的松鹤延年、鲤鱼、聚宝盆、万年青、梅花、桃子等图案,老金用一天就画好了。他说,画灶画动作要快,石灰干透以后画起来就相当吃力,时间把握好最要紧。

  “颜料要选红、黄、蓝、翠绿等,比较喜庆。土灶头上要画上万年青,代表子孙万代,鱼也不能少,而且鱼头一定要朝里,代表年年有余,还要有福字和红双喜。”老金画灶画从来没有画样,他说,底稿都在脑子里,作画时就是随意发挥。

  说起灶画的寓意,那也是丰富多彩的。灶头背面的灶洞上方一般要题上“火烛小心”等字,“”字还要倒写。富贵牡丹、百鸟朝凤、鲤鱼跳龙门、日进斗金、火烛小心等,象征着吉祥富贵。

  老金说,不仅是过新年,现在村民们家里造个小洋房,新房子造好后,房主会挑一个成双的好日子,让老工匠来打一个“花灶头”,有的要炒豆,还要点上香烛,献献灶王爷,才算完工。

  在这样一个精美的“花灶头”上,烧出来的年味也特别香。在嘉兴北部油车港镇、王江泾镇等广大农村,过年泡茶喝的饭糍,就是要在土灶头上拓出来才最入味。

  “我们当地土话里,把上面拓饭糍的叫‘上灶’,把下面灶口烧火的叫‘下灶’,他们配合默契,才能做出好的饭糍。”抓上一把做好的饭糍,撒上些细糖,冲入烧滚的开水,一碗爽滑香糯的饭糍茶就做好了。 钱祎

  【临海·谢年】

  外婆口中默念的是什么

  多年后我才弄明白

  台州临海,年味儿从腊月廿四小年起,慢慢浓将起来,像一口熬着浓汤的大锅,就等火候到的那一刻。而其中往里面放大料的,就是“谢年”这个最隆重的仪式。

  “谢年”没有那么讲究,可以自家挑时间,一般在上午。在门前空地上,摆出一张八仙桌,两个角上各放一只托着红蜡烛的烛台,烛台内侧,一边摆放一刀猪肉(未煮熟),一边摆放豆腐,正中央摆放供盘,陈放着刚杀好未熟的整只雄鸡,其它还有鱼、麻糍、馒头等祭品,均用红漆祭盘盛装。

  摆放好祭品后,主家点燃三炷香、两根蜡烛,上香前要拿到道地(天井)三拜上苍,三拜土地,口中念念有词。

  小时候很好奇,“谢年”的时候常常问外婆,口里念的是什么?而她总是故作神秘,笑而不语。

  长大后才知道内容不定,多是向天地感谢过去一年对家里的照顾,并希望在来年给家里更多的保佑,保佑全家身体健康,平平安安,但是出于敬畏只是在口中默念。

  祭品一般要摆上一炷香时间,然后放鞭炮以送年神,整个谢年仪式也随之结束,接下来就是除夕了。

  临海人管大年三十叫“三十夜”,这天晚上不吃饺子,只吃食品筒(也叫麦油脂)。这道菜看似简单,但做起来颇有点像“满汉全席”的味道。

  肉丝、绿豆芽、豆面、蒿菜、鸡蛋丝、豆腐、韭菜、油泡、青蚕豆、黄鳝丝……只要是你想吃的菜都可以先做出来,然后一起包裹进小麦做的油脂皮里。

  咬一口,油滋滋,有种菜香在舌尖跳动,拼成了浓浓的年味。

  去年《舌尖上的中国2》把与临海市相距不远的三门小吃麦焦搬上了荧幕,而这麦焦算是麦油脂的“孪生兄弟”,两个小吃也因此火遍了全国。

  在临海,过了正月十四,才算是过完年,因为临海乃至台州地区的风俗,元宵不在十五,而是正月十四。

  原因有很多种说法,但流传最广的是为了纪念戚继光在正月十四那天击溃倭寇。

  元宵晚上,临海人不吃汤圆,但会准备一大份糟羹。一大堆原料搅成一锅羹,一般有芥菜叶、冬笋、猪肉末、油泡、豆腐干、川豆瓣等十几种原料,煮熟后加入山粉,搅和搅和,调味出锅。

  有的人至今认为这是黑暗料理,有的人恨不能天天吃这个。 李攀

  【绍兴·祝福】

  仪式变简单了

  可家人的心境不变

  每年的正月初四,是上虞人张卓杰的阴历生日,他的生日前后,总是伴着家乡的浓浓年味。

  张卓杰出生于一个诗书人家,曾祖父是晚清的举人,对于过年,家里的老人们重视到每一个习俗,都必须一丝不苟地完成。

  最隆重的就是“祝福”了,俗称“拜先祖”,张卓杰家一般把这个仪式放在腊月二十六,取顺心如意之义。

  “我们从腊月初就开始做准备了。”张卓杰说,儿时记忆里,家里要从各地购置大量的猪肉、鸡、鸭,用来做腊肉、腊肠、熏鸡、酱鸭,在腌制风干20多天后,到了祝福那一天,风味已经相当地道浓郁了。

  腊月二十三,家里还要做一个大扫除,哪怕是当年才三四岁的张卓杰,也要跟着大人一起扫地。长辈说,这叫“掸尘”,把家中一年的污秽连同不好的回忆一起,统统扫出门,迎接神圣的祝福仪式。

  终于到了祝福那一天了。这一天里,每一个人的神情都非常凝重,话语也非常少,张卓杰穿上了平时从来不穿的红色长袄,跟在大人的后面。

  祝福仪式在下午三点准时开始,先祖们的照片、画像都要放在堂前,点上蜡烛、香。这时,张卓杰的父亲会走上前,打开一个记事本,把全家老小一年来的情况进行宣读。“这既是向先祖们做汇报,也是对晚辈们进行总结和鞭策。”张卓杰说。

  宣读完,就是按辈分给诸位祖先磕头,然后敬酒、上菜,这些菜总共八荤九素,寓意八珍玉食、九九归一。

  按老规矩,女人和小孩,是不能参加祝福仪式的,在上世纪50年代,张卓杰的曾祖父把这个规矩给改了,他说,新社会了,人人平等。

  严肃隆重的祝福仪式,随着岁月的流逝,也在淡化。张卓杰说,腊肉、酱鸭改成去农贸市场买了,而自从搬到新房后,“掸尘”也被日常的打扫卫生所替代。

  至于祝福仪式,“现在由我主持了,由于家里地方不大,我省去了大部分环节。从去年起,我就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把祝福时要说的话,都发给先祖们,我相信他们能收得到。”张卓杰说。

  不过,这些年的春节,无论是舜帝陵、曹娥庙还是峰山道场,都会举办各式各样的祝福活动,张卓杰都会带着父母去参加公开的庙会。

  “庙会很热闹,很多人聚集在一起祝福,虽然不再那么严肃,但意义没有变。”张卓杰说。

  王晨辉 张杰

  【衢州·女儿节】

  嫁出去的女儿

  都要回乡拜祖先

  每年腊月十八,在余文娟的记忆里,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那一天,衢州市柯城区万田乡余家山头村里嫁到外面去很久没回来的阿姨、姐姐们都会回来。村里人告诉她,这是咱村里的习俗,嫁出去的女儿们都要回来陪陪爸妈。

  转眼间,当年跟在阿姨姐姐后面笑闹的小姑娘也成了村子里的新嫁娘。2011年,余文娟跨过大半个柯城,嫁到了城另一头的巨化,2012年是她第一次以出嫁女儿的身份,回村参加了女儿节。

  “虽说平日里自己也没少回家,可那一天的心情却多少有些不同。”余文娟说,“就连晚上帮妈妈洗个脚,都会更用心点,觉得自己陪伴他们的时间还不够多。

  近些年,村里的女儿节也是越过越热闹了,她的身边也多了个小豆丁。早上,祭祖的队伍穿行在村道上时,小家伙兴奋到不行。“妈妈,看龙,龙。

  那是村民自己扎的龙,大红大绿,十分显眼,后面跟着吹吹打打的腰鼓队,余文娟抱着兴奋的儿子一路来到祠堂。

  打头的是村里的大族长,捧着太公像走在最前面,步子不疾不徐,脸上神情肃穆,身后还跟着四位长者,穿着簇新的唐装,持着香烛。

  一路上,不少嫂子、阿婆也都加入,于是祭祖的队伍越来越长。到了祠堂,祭品早已抬上了祭桌,有整只的猪羊、堆得像小山一样的馒头,还有橘子、苹果等果品。在族长的带领下,大家磕头祭拜。

  “家里老人告诉我,别的村只有男孩子才能进祠堂拜祖先,可我们这儿就挺重视女孩子的。”28岁的余文娟说,相传这是在明洪武年间,余氏的始祖守益公十分宝贝自己唯一的女儿,因此女儿出嫁后,守益公在每年的正月十八都叫其女回家尽孝,时光流转,就成了村里人的女儿节。

  看戏台上一场热热闹闹的大戏唱完,祭祀才算结束,余文娟带着儿子尽兴而归。家中老母亲早就准备好了饭菜,“也没什么特别的,都是农家的地里菜,现摘现做,吃的就是新鲜。”余文娟憨憨地说。

  而下午的时光来得更为闲适,余文娟会到院子里陪着妈妈晒太阳,母女俩或说着贴心的私房话、或喊上家里人打上几圈牌,“其实都是陪老人家玩,让他们开心,比什么都重要。

  金洁珺 汪心醉

  【温州·瞿溪会市】

  二月初一来吃白食咯

  街头吃到街尾,真的不骗你

  在温州过年,有一个节目绝对不能错过,那就是正月过后的二月初一。对很多温州的娃娃们来说,这天去瞿溪镇逛会市,吃“二月初一酒”,是仅次于除夕的大节日了,过了这一天,这个热热闹闹的年才算过完了。

  一顿酒席有什么了不起的?可是,如果这是一顿不折不扣的“霸王餐”呢?而且主人还会甩着小手绢巴巴地等着你来(捂嘴笑)。

  每到元宵前后,瞿溪镇上的居民就开始整理晒干的酱油肉、鳗鲞,该杀猪的杀猪,该宰鸡的宰鸡,炸出一股浓浓的油渣味飘满了整条街。再过几天,家家户户又把尘封一年的木制大圆盘桌子一张张摆出来,擦洗干净……那阵仗,真比年夜饭还厉害。

  在这里,有些人是宁可不办年夜饭,也要办好一顿“二月初一酒”的。

  到了正日子这一天,瞿溪镇几条主要的街道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除了镇上本地人,还有来自全市各地的小商贩,当然更多的是来凑热闹的游人。千万管好自己的手机哦,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逛累了,买爽了,再去吃一顿“二月初一酒”。脸皮薄,NONONO,放开胆子去吃吧,凡是看到家门大开,在门口支起圆木桌子的,你尽可大大方方地进去,坐下吃一顿美餐。主人只会嫌来的人少,还会主动到街上吆喝。

  曾经有一次,我和母上大人一起逛会市,蹭完一顿饭,两人拍着鼓鼓的肚子正要回家,却被另外一家办酒席的主人逮了个正着。“再吃一点吧,进来坐一会,这里的菜还有很多!

  就这样,又塞进几块红烧肉,总算被放了行,谁知再往前走几步,又遇到了热情四溢的一户人家……

  为什么瞿溪镇有二月初一请过路人吃饭的习俗呢?镇上的老人说,瞿溪会市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大家都会在二月二“龙抬头”的前夕,来这里赶集,购买农具,交换农产品。而带来的副产品自然是来镇上会一会许久不见的亲戚,亲戚们也就要大摆筵席请自家人饱餐一顿。

  渐渐地,谁家的桌子摆得多,谁请的客人辈份大,谁的体面就越大。于是,家里亲戚少的人纷纷去请村里说得上话的人来自己家里吃饭,后来又慢慢延伸到素不相识的过路人,也就成就了今天这个理所当然吃霸王餐的瞿溪会市了。

  郑司琪

  【奉化·舞龙】

  龙头进了自家门

  就象征一年吉祥好运

  在宁波溪口镇60岁居民夏行达的印象里,舞龙就是奉化人过年期间最重要的娱乐活动。

  “从过年前一直到元宵,几乎天天都有舞龙的人。”夏行达说,有黄龙、青龙、小白龙,有9节龙,还有18节龙,光看龙的样子就知道是哪个镇哪个村的。

  舞龙队进村,先要在晒谷场热闹一下,随后开始挨家挨户串门。

  龙头进了谁家门,这户人家就得有点表示,给点钱,或者给点米、鱼、蔬菜等。这也是有讲究的,如果前一年有搬家、结婚等喜事的,就得多给点,而没有喜事,看着给就行。

  夏行达说,他小时候可盼着这条龙能来自家,连大人们也是这样想的,因为“龙头进门,象征着明年的吉祥好运。哪怕不宽裕的人家,过年时家里总是充裕的,也乐意给舞龙队讨个彩头。

  到了元宵那天,就是各村舞龙队大聚首了。“表演队伍通常会沿着武岭路走,路两边真当是人山人海。

  宁波奉化尚田镇条宅村55岁村民陈行国也曾经是一名舞龙队的小粉丝。“条宅村是奉化舞龙的摇篮,有800多年历史了。当年,村里一半以上的村民都会舞龙,农闲时就排练舞龙。”陈行国说,而到了元宵那天,至少会聚集四五支舞龙队,每队表演15-20分钟,竞相拿出看家本领,高手能舞出四五十个套路。

  长大后,陈行国就从舞龙高手的父亲手中接过棒,成为龙头手。前些年开始,因舞龙技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他,又准备将接力棒交给同样对舞龙感兴趣的儿子。

  几代交替,一晃又是半个世纪。这期间,奉化舞龙的年俗曾经被褪淡过,但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村民们又重拾对舞龙的热爱。

  如今,奉化舞龙已经有了200多种套路,在各种大型活动、比赛中也常能见到身影。每年从过年前起,陈行国和儿子就开始忙得不可开交,不少地方会邀请他们在春节期间去表演。

  这个元宵,陈行国所在的条宅村就要和奉化其他擅长舞龙的村庄,一起派出30多条布龙,在溪口闹元宵。亲,约吗? 纪驭亚 姜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