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派人物画代表李震坚艺术展亮相北京中国美术馆

19.04.2016  09:24

井冈山的斗争》 李震坚 作

陕北老汉》(素描) 李震坚 作

雪莲》 李震坚 作

    北京,天空一片蔚蓝。由浙江省文化厅、中国美术学院主办,浙江美术馆和中国美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承办的“李震坚艺术展”,4月17日至26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整整3个展厅,展出了“浙派人物画”代表人物李震坚的人物画主题创作、水墨人体、山水花鸟和素描速写作品近200件。这些作品集中反映了李震坚先生扎根生活、讴歌人民的艺术人生,他高超的艺术才华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观众。

    笔墨追随时代

    两天来,中国美术馆内人头攒动,人们通过一幅幅作品深深感受到,以李震坚为代表的浙派人物画,是多种力量的碰撞、激荡和交融——在潘天寿、吴茀之等老先生的指导下,浙派人物画创造出既吸收外来营养,又继承民族传统,糅合山水花鸟技法、保留文人画笔墨情趣的新风格。李震坚因其扎实的中国画功底和对西洋绘画的吸收,成为浙派人物画的开创者之一。

    展厅里,光束下,人们跟随浙江美术馆馆长斯舜威的解读,一条清晰的李震坚艺术之路展现眼前——他的绘画作品大致可分成三类:下乡与课堂写生画、创作、水墨人体,其中下乡写生作品最为精彩。李震坚非常重视生活的感受,除走遍浙江的山山水水,又远赴安徽、江西、福建、内蒙古、甘肃、新疆、云南等地,每到一地都认真写生,留下几十本大大小小的速写本,以炭笔、铅笔、钢笔、圆珠笔、毛笔等各种工具记录了所见所闻。

    素描写生作品《陕北老汉》《雁荡山写生》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李震坚常常告诫学生,作画要爱字当头,爱生活、爱人民、爱艺术;情动于中,情动则辞发,才能创作出好作品来。李震坚的学生、著名画家刘国辉说,老师一生的艺术实践就是身体力行,他对艺术、对生活、对周围的人充满热爱与激情,因此总能敏锐地感受到对象身上潜藏的美,并艺术地将其表现出来。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评论家毛建波回忆道:“1960年,李震坚先生从井冈山革命老区回来,创作了不少作品。其中《井冈山的斗争》从起稿到完成画了好几遍,画中很多人物都由写生而来。”这是一幅大场面、多人物的作品,表现冰天雪地中隐藏在山洞里的游击队员,得到情报准备出击。李震坚虽然没有直接参加过革命战争,但能够准确把握游击队员的形象。李震坚的学生、著名画家吴山明说,《井冈山的斗争》为了表现天寒地冻的环境,画里有很多雪景是用矾水、白粉与水墨交融画成的,现在用矾水、白粉等特殊材料作画不稀奇,当时却是一种探索和尝试。

    《井冈山的斗争》发表后好评如潮,曾在全国各大刊物上发表,参加全国美展,参加欧美、亚、非、拉国际展览……

    用生命画精品

    李震坚先生的长子李邨介绍说,李震坚1922年出生于缙云县河阳村,幼时就表现出一定的美术天赋。1947年秋季,经过努力,李震坚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国画系,并得到潘天寿、黄宾虹、莫朴等人的教诲。1950年7月,李震坚毕业留校,兼任绘画系教学辅导工作。此后,李震坚一直任教于这所有“中国画大本营”美誉的著名学府,并成就了绘画事业的高峰。

    在毛建波看来,与浙派其他先行者一样,李震坚先生较早形成了自身的绘画风格,而风格、技法的形成,都是他在扎根生活的探索中总结经验、不断发展进步的结果。

    1954年6月,敦煌艺术考察队的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宋忠元等人,在敦煌莫高窟待了3个多月,在几百个洞窟中考察、临摹,悉心领会传统绘画的精华。在敦煌3个多月,李震坚认真参观,记下许多切身感受,又选择优秀洞窟壁画细心临摹,收益良多。1959年,他又带学生到北京故宫博物院临摹历代人物画杰作,饱览《清明上河图》等历代真迹,临摹李唐《采薇图》等作品。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刘慧        编辑:郑海云